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暴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暴瘖

定義
暴瘖,又稱猝瘖,指突發性聲音嘶啞或完全失音之病證,屬中醫喉科常見病症。其名首見於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:「歲火不及,寒乃大行……鬱冒蒙昧,心痛暴瘖」,強調此病發作急驟,多與外感邪氣或臟腑失衡相關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暴瘖病位主要在肺,涉及腎、脾等臟腑,機制可分虛實兩端:

  1. 實證

    • 風寒外襲:風寒之邪束縛肺衛,肺氣壅滯,聲門開闔失司,致聲音嘶啞。
    • 寒包熱邪:患者本有內熱,復感寒邪,寒閉於外,熱鬱於內,肺氣宣降失常,如《張氏醫通》所言「暴瘖總是寒包熱邪」。
    • 火邪遏肺:因辛辣燥熱或情志化火,火熱上灼肺金,聲門紅腫,出現「金實不鳴」之咽痛聲嘶。
  2. 虛證

    • 肺燥津傷:久咳、溫病後期或過度用嗓,耗傷肺陰,喉失濡潤,致「金破不鳴」。
    • 脾腎兩虛:脾虛氣血生化不足,或腎陰虧虛,無以上承滋養咽喉,亦可致聲啞。

辨證論治

  1. 風寒襲肺

    • 症狀:聲音猝然嘶啞,喉癢微痛,伴惡寒發熱,苔薄白,脈浮緊。
    • 治則:疏風散寒,宣肺開音。
    • 方藥:六味湯加減,或生薑汁辛溫散邪。
  2. 寒包熱邪

    • 症狀:聲啞咽乾,咳痰黃稠,惡寒鼻塞,舌尖紅,苔薄黃。
    • 治則:疏風清熱,宣肺利咽。
    • 方藥:消風散以薑汁調服,或清咽寧肺湯加減。
  3. 火熱壅肺

    • 症狀:聲音嘶啞劇痛,喉部灼熱,口渴便秘,舌紅苔黃。
    • 治則:清熱瀉火,利喉開音。
    • 方藥:黃連解毒湯合桔梗甘草湯。
  4. 肺腎陰虛

    • 症狀:久病聲音低沉,喉乾澀,午後潮熱,舌紅少苔。
    • 治則:滋陰潤燥,養肺開音。
    • 方藥:生脈散合六味地黃丸化裁。

古籍補充
《類證治裁》進一步指出:「暴瘖多屬痰火風寒閉鬱」,強調痰濕壅滯亦可致瘖;《醫宗金鑒》則提出針刺「通里穴」以通心氣、利咽喉之法,展現外治思路。

相關概念
暴瘖與「久瘖」相對,後者多屬慢性虛損,如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漸至聲啞者,必由不足」,臨床須詳辨病程與體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