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暴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暴啞
病證名,指聲音突然嘶啞或完全失聲之症。《醫門補要·附載》提及:「暴啞聲音者,風痰伏火,或暴怒叫喊。」此症亦稱「暴瘖」,多因外感或內傷因素致肺氣壅閉、聲門不利所致。
病因病機
-
外感邪氣:
- 風寒襲肺:風寒外束,肺氣失宣,寒凝氣滯,聲門開合失常。
- 風熱犯肺:熱邪燔灼,耗傷肺津,喉關不利,發為聲嘶。
- 風痰阻絡:痰濕內蘊,兼感風邪,痰隨氣逆,壅塞喉嚨。
-
內傷情志:
- 暴怒叫喊:肝氣驟升,氣逆上沖,損傷喉絡,或致氣滯血瘀,聲帶失養。
- 憂思過度:氣機鬱結,痰凝喉間,阻礙發聲。
-
伏火上炎:
- 素體陰虛或陽盛者,內火鬱結,驟然上攻咽喉,灼傷津液,聲門枯澀。
臨床表現
- 聲音突然嘶啞,甚則完全無聲。
- 或伴咽喉腫痛、乾燥,或痰黏難咯。
- 外感者多兼發熱、惡寒、咳嗽;內傷者常見胸脅脹滿、情緒波動。
證候分類
- 風寒閉肺:
- 聲音重濁低沉,咽癢,咳嗽痰白,苔薄白,脈浮緊。
- 風熱犯肺:
- 聲音粗糙嘶啞,咽痛灼熱,痰黃黏,舌尖紅,脈浮數。
- 痰火鬱結:
- 聲啞痰黏,胸悶煩躁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肝鬱氣逆:
- 暴怒後失聲,喉中哽塞,胸脅脹痛,脈弦。
治法與方藥
- 風寒證:宜辛溫解表、宣肺開音,方用三拗湯加桔梗、蟬蛻。
- 風熱證:宜疏風清熱、利咽開音,方用桑菊飲合銀翹散加胖大海、木蝴蝶。
- 痰火證:宜化痰清火、散結開音,方用黃連溫膽湯或清咽利膈湯。
- 肝鬱證:宜疏肝解鬱、降氣開竅,方用柴胡疏肝散加訶子、石菖蒲。
針灸療法
- 取穴:廉泉、天突、列缺(宣肺通絡)、合谷(疏風解表)、太沖(平肝降逆)。
- 手法:外感用瀉法,內傷配以調氣針法。
其他療法
- 含漱:以薄荷、桔梗煎湯漱口,清利咽喉。
- 導引:調整呼吸,避免驟然發聲,配合「六字訣」中「呬」字訣調理肺氣。
備考:
暴啞與慢性「久瘖」有別,後者多因肺腎陰虛或氣虛陰傷,需滋陰潤燥或補益氣血。暴啞若治不及時,可轉為久瘖,故當審因論治,速祛其邪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