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暴泄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暴泄,又稱暴瀉,是一種急性腹瀉的症狀。其特點是發病急驟,排便次數頻繁,糞便稀薄,甚至呈水樣,伴有腹痛、腹脹、噁心、嘔吐等症狀。
暴泄可由多種原因引起,常見的原因包括:
- 感染:腸道感染是引起暴泄最常見的原因,常見的病原體包括細菌、病毒、真菌等。
- 食物中毒:食用被細菌或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飲水,可引起暴泄。
- 藥物:某些藥物(如抗生素、利尿劑等)可引起暴泄。
- 腸道疾病:如腸炎、潰瘍性結腸炎、克羅恩病等,可引起暴泄。
- 其他原因:如腸道腫瘤、腸道息肉等,也可引起暴泄。
暴泄的治療方法根據病因而異。如果是感染引起的,可使用抗生素治療;如果是食物中毒引起的,可使用解毒劑治療;如果是藥物引起的,可停用引起暴泄的藥物;如果是腸道疾病引起的,可根據病情進行治療。
暴泄是一種常見的急性腹瀉的症狀,如果出現暴泄的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
以下是《雜病源流犀燭.泄瀉源流》中關於暴泄的論述:
「又有暴泄,太陽傳太陰,大腸不能固禁,卒然而下,大便如水,其中有小結糞硬物,欲起又下,欲了不了,小便多清,或身冷自汗,氣難布息,脈微,嘔吐,此寒也,急以重藥溫之,宜漿水散。」
這段話中提到,暴泄是由於太陽經傳太陰經所致,大腸失於固禁,導致大便急驟而下,糞便稀薄,甚至呈水樣,其中有小結糞硬物,患者還可能出現小便多清、身冷自汗、氣難布息、脈微、嘔吐等症狀。
《金匱翼》卷七中關於暴泄的論述如下:
「熱瀉者,夏水熱氣乍乘太陰,與濕相合,一時傾瀉如水之注,亦名暴泄。《內經》所謂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是也。其證腹痛,自汗,煩渴,面垢,脈洪數或虛,肛門熱痛,糞出如湯。或兼嘔吐,心腹絞痛者,即霍亂之候也。」
這段話中提到,熱瀉是由於夏季水熱之氣乘太陰經,與濕相合,導致大腸急驟而下,糞便稀薄,甚至呈水樣,患者還可能出現腹痛、自汗、煩渴、面垢、脈洪數或虛、肛門熱痛、糞出如湯等症狀。如果患者還伴有嘔吐、心腹絞痛等症狀,則可能為霍亂。
暴泄是一種急性腹瀉的症狀,如果出現暴泄的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