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動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動法
動法為針刺手法之一,屬行氣法範疇,指入針後通過搖動針體,結合提插、撚轉等操作,以促進經氣運行、疏通氣血的方法。此法強調「動以運氣」,適用於針刺後氣滯不行、經絡阻滯之證,能有效激發針感,引導氣血至病所。
操作要點
- 搖針法:
如《針經指南》所載:「動者,如氣不行,將針伸提而已。」操作時持針柄輕輕搖動,幅度宜小,頻率均勻,類似搖鈴之狀,使針尖在穴位內微微振顫,以激發經氣。 - 結合呼吸與撚轉:
《針灸問對》進一步闡述:「每穴每次須搖五息,一吹一搖,按針左轉;一吸一搖,提針右轉。」即配合患者呼吸節律:- 呼氣時:下按針體,向左撚轉,助氣下行。
- 吸氣時:上提針體,向右撚轉,引氣上行。
如此循環,使氣血隨針勢流動,增強調氣效果。
-
振顫法:
後世醫家發展出「振顫動法」,即在得氣後,以手腕快速小幅抖動針柄,使針尖在穴內產生連續顫動,適用於氣血瘀滯較重者,能加強疏通之力。
理論依據
動法源於《內經》「通其經脈,調其血氣」的原則,認為「氣至而有效」,通過動搖針體可破除局部氣機鬱滯,促進營衛調和。其作用機制包括:
- 調動衛氣:搖針能激發衛陽之氣,增強溫煦與防禦功能。
- 宣通絡脈:針對細小絡脈瘀阻,動法可鬆解結滯,改善微循環。
- 引導經氣:結合提插與呼吸,形成「氣隨針引」的定向調控,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所言:「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。」
臨床應用
動法多用於以下情況:
- 氣滯證:如針刺後無得氣感,或針感遲鈍者,搖針可催氣行氣。
- 疼痛症:針對風寒濕邪客於經絡所致的痹證,動法能散寒除痹。
- 經絡失衡:配合補瀉手法,調節經氣偏盛偏衰,如肝陽上亢者搖針以導氣下行。
與其他手法的區別
- 與飛法比較:飛法強調撚轉後鬆開手指,令針自轉,偏於補瀉;動法則重搖振,偏於行氣。
- 與顫法比較:顫法幅度更小、頻率更高,多用於守氣;動法幅度較大,側重催氣。
動法作為傳統針刺手法,體現中醫「以動制靜」的治療思想,通過動態調控激發人體自愈潛能,臨床須根據證候靈活運用,以達「氣至病所」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