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臂泰陽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臂泰陽脈
臂泰陽脈為早期中醫經脈名稱,屬十一脈系統之一,後世歸類為「手太陽小腸經」。其循行路線與病症記載,首見於馬王堆漢墓出土醫書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,為研究經絡理論演變的重要文獻。
經脈循行
據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所述,臂泰陽脈起於手小指末端,沿手臂尺側(下廉)上行,經肘後(臑下廉)、肩關節外側(肩外廉),上至頸部(項),最終抵達目外眥(眼角)。此描述與《靈樞·經脈》中手太陽小腸經「起於小指之端……上頰,至目銳眥」的循行大致吻合,但早期經脈學說尚未形成完整的循環聯屬,故未提及與臟腑的聯繫。
生理功能
臂泰陽脈主司上肢外側氣血運行,並與頭面五官功能相關。後世發展中,手太陽小腸經被賦予「分清泌濁」的生理特性,其氣血通暢與小腸受盛化物、津液代謝密切相關,且通過經別絡脈影響耳、目等官竅。
主治病症
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記載其病症為「臂外廉痛」,即沿經脈循行部位的外側疼痛。後世擴展為:
- 局部經絡病:上肢後緣痠痛、肩胛不舉、頸項強痛。
- 頭面五官病:耳鳴、目黃、頰腫。
- 熱證:因小腸經屬火,可見發熱、口瘡等。
治療應用
古代以灸法為主,強調「皆灸臂泰陽脈」。後世針灸學中,手太陽小腸經穴位如後谿(輸穴,通督脈)、養老(郄穴)、天宗(肩胛要穴)等,廣泛應用於上述病症,並結合補瀉手法調節經氣。
學術意義
臂泰陽脈的記載反映經絡理論從簡樸「十一脈」向「十二正經」系統化的過渡,體現早期醫學對體表循行路線的觀察,為後世經絡學說奠定基礎。其命名「泰陽」(即太陽)亦顯示陰陽分類思想在經脈歸屬中的早期應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