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暴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暴癇

暴癇為中醫病證名,指癇證之驟然發作者。其特徵為發病急驟,症狀劇烈,多因內風妄動或痰火內擾所致,屬中醫癇證範疇中的急症類型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暴癇之發作主要與以下病理因素相關:

  1. 痰濁內擾:痰濕內蘊,上蒙清竅,阻滯經絡,致使神機失用,發為暴癇。
  2. 肝風內動:情志失調或肝陽上亢,引動內風,風痰相搏,擾亂神明。
  3. 心火亢盛:心火旺盛,上擾腦竅,可致突然昏仆、肢體抽搐。
  4. 先天稟賦不足:部分小兒暴癇與胎稟異常相關,如母體孕期受驚或氣血失調,影響胎兒發育。

臨床表現

暴癇發作時,患者常見以下症狀:

  • 意識喪失:突然昏仆,神志不清,面色青紫。
  • 肢體強直或抽搐:身軀僵直如死人,四肢抽搐,甚或角弓反張。
  • 腹中異常聲響:部分患者發作時腹中雷鳴,此為痰氣交爭之象。
  • 口吐涎沫:痰涎上涌,多伴牙關緊閉。
  • 發作後疲憊:癇止後常感倦怠,或沉睡不醒。

《千金要方·卷五》記載小兒暴癇「身軀正直如死人,腹中雷鳴」,並提出灸治法,可見其典型表現。

中醫治療

1. 針灸療法

《千金要方》提及以灸法治療暴癇,取穴包括:

  • 太倉(即中脘穴),屬任脈,為胃之募穴,能調和中焦、化痰開竅。
  • 臍中上下兩旁各一寸(約為神闕、水分、陰交等穴附近),共六處,灸之以溫通經絡、化痰熄風。

2. 中藥療法

暴癇治則多以豁痰開竅、熄風定癇為主,常用方劑包括:

  • 定痫丸:主治痰熱內擾之癇證,含天麻、膽南星、半夏等。
  • 滌痰湯:適用於痰濁壅盛者,以陳皮、茯苓、竹茹化痰降逆。
  • 羚角鉤藤湯:針對肝風內動之暴癇,以羚羊角、鉤藤平肝熄風。

3. 推拿與外治法

小兒暴癇可配合推拿手法,如清肝經、揉小天心等,以鎮驚安神。危急時可刺人中、十宣穴以醒神開竅。

古籍記載

除《千金要方》外,歷代醫家對暴癇亦有論述:
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稱其「卒然昏倒,不識人」,歸因於風痰閉阻。
  • 《醫宗金鑑》指出小兒暴癇多因驚恐傷肝,風痰上湧所致。

總體而言,暴癇為中風、痰、火等因素相兼為患之疾,治療需辨證施治,結合豁痰、熄風、清火等法,以調和氣血、安定神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