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暴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暴嗽

暴嗽為中醫病名,指猝然發作之咳嗽,首見於葛洪《肘後備急方·治卒上氣咳嗽方》。其病機主要涉及外邪驟襲或內傷驟發,臨床特徵為咳嗽起病急驟,可伴隨相應外感或內傷症狀。以下分述其病因病機及證治要點。

病因病機

外感暴嗽

多因起居不慎,外感六淫所致,尤以風寒為常見。

  1. 風邪犯肺:風為陽邪,其性開泄,易襲陽位。肺為華蓋,風邪上受,肺氣失宣,發為暴嗽,常見鼻癢噴嚏、痰清稀等症。
  2. 寒邪束表:寒性收引,客於肺系,致肺氣壅遏,多見咳嗽聲重、肩背拘急惡寒。
  3. 風寒合邪:風寒相搏,肺衛同病,常見鼻塞流清涕、頭身疼痛等表證。

內傷暴嗽

雖屬「暴」發,實因臟腑虧虛復感誘因而作:

  1. 腎虛暴嗽:腎為氣之根,若腎陽驟虛,寒水上泛射肺;或腎陰虧耗,虛火灼金,均能致咳。《證治要訣》指出此類患者常「服藥不效」,需從下焦論治。
  2. 肝火犯肺:情志驟變致肝氣化火,木火刑金,多見陣發嗆咳、面赤咽乾。

辨證論治

外感證型

  • 風邪襲表

    • 主症:咳嗽驟作,鼻流清涕,咽癢
    • 治法:疏風宣肺
    • 方例:桂枝湯加蔥豉(《類證治裁》),酌加杏仁、紫菀
  • 寒邪客肺

    • 主症:咳聲緊悶,惡寒無汗,痰白
    • 治法:溫肺散寒
    • 方例:華蓋散(麻黃、杏仁、桑皮等),寒甚加細辛
  • 風寒兼夾

    • 主症:咳而聲重,鼻塞頭痛
    • 治法:疏風散寒
    • 方例:芎蘇飲(川芎、紫蘇、桔梗等)

內傷證型

  • 腎陽虛衰

    • 主症:暴嗽夜甚,腰膝酸冷,痰多清稀
    • 治法:溫腎納氣
    • 方例:生料鹿茸丸(鹿茸、附子、五味子等)
  • 腎陰不足

    • 主症:乾咳突發,喉燥舌紅
    • 治法:滋腎潤肺
    • 方例:大菟絲子丸(菟絲子、山藥、枸杞等)合麥門冬湯
  • 肝火沖肺

    • 主症:咳時面赤,痰滯咽喉
    • 治法:清肝瀉肺
    • 方例:黛蛤散合瀉白散

古籍論述補充

《醫宗金鑒》強調暴嗽「當辨有邪無邪」,外感者宜宣散,內傷者忌妄投辛散。《景嶽全書》指出「猝咳屬腎者,其本在陰分」,提示從養陰潛陽論治。歷代醫家對暴嗽之「暴」字,既有發病急促之意,亦含病勢峻烈之義,故用藥當速決其勢,防其轉為久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