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暴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暴熱
暴熱為中醫病證名,指突然發作的高熱,屬外感熱病範疇,其特徵為熱勢急劇亢盛,多因陽氣過亢或邪熱熾盛所致。此證首見於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,後世醫家進一步闡發其病機與治法,強調其與臟腑、邪正關係密切。
病因病機
- 陽氣亢害:暴熱多因體內陽氣驟然亢盛,燔灼氣血,如《醫林指月·發熱》所言:「暴熱者,熱之燔灼,陽氣亢害也。」此類熱象常伴隨面赤、煩躁、口渴等陽熱症狀。
- 邪熱內侵:外感六淫(尤以風熱、暑熱為主)或戾氣襲表,邪氣迅速化熱內傳,壅滯心肺,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指出:「暴熱者病在心肺。」邪熱鬱閉肺衛,可見咳嗽、氣促;熱擾心神則譫妄躁動。
- 裡實熱結:若熱邪入裡,與宿積相搏,結於陽明腑實,則見高熱煩渴、腹滿便結,脈象沉實有力,如《張氏醫通·寒熱門》所述:「脈雖沉而按之堅實者,為裡實,必用苦寒下奪之。」
辨證要點
- 表裡分證:暴熱初起多屬表熱,見發熱惡風、脈浮數;若熱邪內傳,則轉為裡熱,見壯熱不惡寒、脈洪大或滑數。
- 臟腑定位:熱在心肺者,常見胸悶、舌紅苔黃;熱在陽明者,多伴大汗、煩渴、便秘。
- 脈象辨別:實熱之證,脈多洪盛滑數;若熱深厥深,亦可見沉而堅實之脈,需結合其他證候斷之。
治療原則
- 清熱瀉火:表熱宜辛涼透解,如銀翹散、桑菊飲;裡熱熾盛則用白虎湯、黃連解毒湯直折火勢。
- 通腑泄熱:若陽明腑實,宜大承氣湯類方瀉下熱結,使邪有出路。
- 涼血解毒:熱毒壅盛致神昏發斑者,需配合犀角地黃湯、清瘟敗毒飲等清熱涼血。
古籍論述
- 《素問》強調暴熱與氣運變化相關,如「火政乃宣,則炎暑燔燎」。
- 《張氏醫通》特別指出:「凡暴熱不止……宜隨表裡孰輕孰重而清理之」,強調辨明病位與虛實為治療關鍵。
暴熱一證,貴在察其傳變,早期截斷病勢,防其傷津耗氣,或內陷營血,方為上工之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