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暴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暴氣
在中醫學中,「暴氣」一詞具有重要的理論與臨床意義,主要可分為兩種不同的概念:
1. 指急性病邪
《靈樞·九針論》記載:「故為之治針,必令尖如犛,且員且銳,中身微大,以取暴氣。」此處的「暴氣」指的是突然發作、來勢迅猛的病邪,屬於急性病證範疇。中醫認為,此類病邪多因外感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或邪毒內侵所致,其特點為發病急驟、病情變化迅速,如外感高熱、癰腫瘡毒等。治療此類暴氣,需採用速效攻邪之法,如針刺放血、清熱解毒等,以迅速祛除邪氣。
2. 指暴躁憤怒之氣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暴氣象雷,逆氣象陽。」此處的「暴氣」描述的是由情志失調引發的病機,主要指怒氣發作時人體內氣的劇烈變動。中醫認為,怒傷肝,肝主疏泄,若肝氣鬱結或亢逆,則可化火生風,表現為面紅耳赤、頭痛眩暈、胸脅脹痛等症狀,嚴重者可致氣血上逆,引發昏厥或中風。此類「暴氣」與現代醫學所述的情緒激動、血壓驟升等現象有相近之處。
病因病機
暴氣的病機特點在於「暴」與「逆」,即氣機的突然、劇烈變化。無論是外邪侵襲抑或情志過極,皆可導致氣血運行紊亂,進而影響臟腑功能。外感暴氣多見於實證,而情志暴氣則常兼有肝鬱化火、肝陽上亢等虛實夾雜之證。
臨床表現
- 外感暴氣:高熱、惡寒、頭身疼痛、咽喉腫痛等,病程短暫但症狀劇烈。
- 情志暴氣:易怒煩躁、胸悶脅痛、頭暈目赤,甚則嘔血、昏厥。
治療原則
- 外感暴氣:以祛邪為主,選用峻劑或針刺瀉法,如黃連解毒湯、銀翹散等。
- 情志暴氣:宜疏肝瀉火、平肝潛陽,方如龍膽瀉肝湯、天麻鈎藤飲等,必要時配合情志調攝。
暴氣的概念體現了中醫對疾病急性變化的重視,並強調在治療時需辨明病因,區分外感與內傷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