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暴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暴僕,乃中醫學中描述突然昏倒之症候。此名詞首見於《靈樞·癲狂》篇,原文載:「脈癲疾者,暴僕,四肢之脈皆脹而縱。」意指經脈氣血逆亂所致之猝然仆倒。
從中醫病因病機而論,暴僕多與下列機制相關:
- 氣機厥逆:情志過激或氣血暴衝,導致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神明失守而猝倒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血之與氣並走於上,則為大厥」即屬此類。
- 痰濁蒙竅:痰濕之體遇氣機阻滯,痰隨氣逆,上蒙清竅而發。朱丹溪云「痰厥者,卒然昏倒」正合此理。
- 肝風內動:陽亢化風或陰虛風動,風陽上擾神明,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所述「肝陽化風,猝然昏冒」。
- 氣血暴脫:大量失血或元氣驟泄,致腦竅失養,常見於「血脫」或「陽氣暴脫」之證。
在脈象表現上,《靈樞》特指「四肢之脈皆脹而縱」,反映氣血逆亂之極,陽氣亢張於外,脈道失其約束。此與《傷寒論》中「陽氣怫鬱在表」之機轉相通,惟程度更為劇烈。
歷代醫家對暴僕之辨證有細緻區分:
- 癲癇類:多伴肢體抽搐、口吐涎沫,屬「癲疾」範疇,與肝風痰火攸關。
- 厥證類:如氣厥、血厥、痰厥等,多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述「厥者,逆也」。
- 中風先兆:金元四大家李東垣強調「中風者,非外來風邪,乃本氣病也」,其猝然昏仆可視為中風重症之表現。
在治療原則上,古代醫家主張急則治標,先開竅醒神,採用針刺人中、十宣等法;緩則治本,依證型分別採用平肝潛陽、化痰開竅、益氣固脫等法。明代《醫學綱目》特別指出:「凡暴仆昏悶,首當辨其閉脫」,強調辨證之精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