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暴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暴瘧
暴瘧為中醫瘧疾分類之一,泛指瘧邪侵襲人體後,發病急驟且病位集中於三陽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者。其名「暴」字,既突顯其發作迅猛之特徵,亦反映邪氣盛實、正邪交爭劇烈的病機特點。

病因病機

暴瘧的成因,主要與外感瘧邪(又稱「瘧氣」)有關,此邪多夾雜風、熱、暑等外淫之氣,趁人體正氣不足時內襲。由於三陽經主表,瘧邪初犯時,正氣奮起抗邪,故病發於陽經,表現為高熱、寒戰交替等典型瘧象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:「瘧之始發也,先起於毫毛,伸欠乃作,寒慄鼓頷」,正描述此邪正交爭之狀。

分型與辨治

根據瘧邪所犯經絡不同,暴瘧可分為三類,治法各異:

  1. 太陽風瘧

    • 病位:太陽經(主一身之表)。
    • 證候:惡寒明顯,發熱後汗出,頭項強痛,脈浮。
    • 治法:以辛溫解表為主,方用「桂枝羌活湯」或「麻黃羌活湯」,藉發汗祛邪外出。
  2. 陽明熱瘧

    • 病位:陽明經(多氣多血,易化熱)。
    • 證候:但熱不寒(或寒輕熱重),口渴引飲,汗出煩躁,脈洪大。
    • 治法:清瀉陽明裡熱,方如「白虎加桂枝湯」,或酌用「大柴胡湯」通下邪熱。
  3. 少陽風熱瘧

    • 病位:少陽經(樞機不利,半表半裡)。
    • 證候:寒熱往來,口苦咽乾,胸脅苦滿,脈弦。
    • 治法:和解少陽,疏風清熱,經典方劑為「小柴胡湯」加減。

與其他瘧疾的鑑別

暴瘧與「久瘧」(慢性瘧疾)相對,後者多因正氣耗傷或瘧邪內伏陰分,表現為反覆發作、氣血兩虛或形成瘧母(脾臟腫大)。此外,「癉瘧」(熱邪偏盛)、「牝瘧」(寒邪偏盛)等,亦屬不同病理類型,需透過四診合參辨明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《醫學綱目》指出:「暴瘧者,邪淺在經,其病易已」,強調此類瘧疾因邪未深陷,及時對症施治可獲良效。而《症因脈治》進一步闡釋三陽經瘧之脈象差異:太陽多浮、陽明多洪、少陽多弦,為臨床辨證之要點。

(註:本文所述方劑與治法,須基於具體證候由中醫師辨證使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