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動而伸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動而伸之:中醫針刺瀉法之操作要領
「動而伸之」為中醫針刺瀉法之核心術語,出自《難經·七十八難》,與補法「推而納之」相對,乃針刺手法中調暢氣機、疏泄邪氣之關鍵操作。其法強調於得氣後,透過捻轉提插之動態配合,引導經氣外泄,以達瀉實之效。
理論淵源與經典依據
- 《難經》之論述
《難經·七十八難》明言:「得氣……動而伸之,是謂瀉。」意指針刺得氣後,施術者需捻轉針體(動)並緩緩上提(伸),使氣隨針出,此為瀉法之要旨。此說承襲《靈樞·官能》所載瀉法「切而轉之」「伸而迎之」之精神,結合「迎而奪之」的瀉則,強化針刺對氣機的疏導作用。 - 與榮衛理論之關聯
《難經·七十六難》提出「當瀉之時,從榮置氣」,指出瀉法需從深層(榮分)引氣至淺層(衛分)。「動而伸之」的操作恰與此呼應:提針時由深而淺,配合捻轉以開泄腠理,使邪氣由內達外。此亦為後世「緊提慢按」瀉法之理論基礎——提針時力度緊促,按壓時緩慢輕柔,形成氣機外泄之勢。
操作手法與氣機調控
- 動法:得氣後,以拇指為主導小幅捻轉針柄,左右交替,幅度均勻,促使經氣激發。捻轉方向可依經脈循行或病症特性調整,如瀉陽明實熱多向外捻(逆經脈流向)。
- 伸法:捻轉同時將針分段上提,速度宜緩而穩,提針時略加力度,使針感維持「得氣」狀態。此過程模擬「從榮引氣」的層次,逐步引導邪氣外散。
與其他瀉法之異同
「動而伸之」與「搖大針孔」「呼吸補瀉」等法皆屬瀉術,然其特色在於「動」「伸」並行:
- 搖法側重搖晃針體以擴大針孔,偏重物理性開泄;
- 呼吸瀉法則配合患者呼氣時進針、吸氣時出針;
- 「動而伸之」則以捻提結合,兼顧氣機調動與經絡通路之疏導,更適用於氣滯、實熱等需雙向調控之證。
臨床應用與辨證要點
此手法多用於實證、熱證及經氣壅滯之病候,如:
- 實熱證:高熱、煩躁、脈洪大,配合瀉曲池、合谷等穴;
- 氣滯血瘀:痛證、腫脹,於局部阿是穴施術;
- 經絡壅塞:如急性扭傷,以動伸法通調經氣。
後世發展與流派演繹
明代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細化提插補瀉,將「動而伸之」延伸為「一進三退」(提針幅度大於插針),強化瀉效;清代醫家則結合透天涼等複式手法,於熱證中配合淺深層次之提插,豐富其應用範疇。
綜觀之,「動而伸之」不僅為古典針術之精髓,更體現中醫「以通為用」的治療哲學,透過針體動態調控氣血出入,達到「邪去正安」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