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暴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暴聾(猝聾)
病名源流
暴聾之名首載於《靈樞·寒熱病》,謂:「暴聾氣蒙,耳目不明。」指聽力驟然喪失之症,屬中醫「耳聾」範疇,又稱「卒聾」、「卒耳聾」。歷代醫家多從外邪侵襲、經氣厥逆、情志失調等角度闡發其病機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風熱搏結耳竅,《世醫得效方》強調少陽經氣鬱遏,《醫林繩墨》則主痰火氣逆為患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壅閉:風熱之邪上犯耳竅,或寒邪化熱,循少陽經上擾,致經氣痞塞,清竅蒙蔽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云:「邪與正相搏而卒無聞」,即指此類病機。若耳中耵聹(耳垢)積聚,復感風熱,結為硬塊阻塞耳道,亦可致暴聾。
- 氣機逆亂:情志怫鬱,肝失疏泄,氣鬱化火,上衝耳竅;或暴怒驚恐,氣血逆亂,壅滯經絡,如《醫林繩墨》所載「氣逆壅盛」之證。
- 少陽經厥:足少陽膽經循行耳部,若經氣厥逆(如《內經》「少陽之厥」),氣血失和,耳竅失養,則聽覺驟喪。《世醫得效方》以小柴胡湯治之,正取其和解少陽、疏達經氣之功。
- 腎虛風襲:素體腎氣不足,風邪乘虛內侵,循經入耳,正邪相爭而發暴聾,此類多兼見眩暈耳鳴。
證治分型
- 風熱閉竅:耳聾伴耳脹痛、頭痛發熱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治宜疏風清熱、宣通耳竅,方用銀翹散加減,或配合針刺聽宮、翳風等穴。
- 少陽氣鬱:耳聾驟發,胸脅苦滿、口苦咽乾,脈弦。方選小柴胡湯加減,疏解少陽鬱火。
- 痰火上擾:耳聾耳悶,頭重胸悶,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當清火化痰,方用黃連溫膽湯合通氣散(香附、柴胡、川芎)。
- 氣滯血瘀:情志誘發,耳聾如塞,舌暗或有瘀斑。宜行氣活血,方如通竅活血湯加減。
外治法
古籍記載多種塞耳方藥,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之「蒲黃膏」(蒲黃、當歸、白芷等調膏)或「龍腦膏」(冰片、花椒研末棉裹納耳),用以通竅開閉。針灸可取耳門、聽會、中渚等穴,疏通經氣。
鑑別與關聯
暴聾與漸發性耳聾(虛勞、腎精虧耗所致)有別,亦不同於「聤耳」(化膿性中耳炎)。若兼見耳流膿、耳膜穿孔,當從「膿耳」論治。相關理論可參閱「耳聾」、「少陽病」等條目。
按語
此症貴在及早治療,若遷延失治,恐轉為久聾。歷代方書如《證治準繩》亦載有針藥並施之法,強調「開鬱通竅」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