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暴蹶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暴蹶
暴蹶,亦稱暴厥,是中醫學中對一類急驟發作的昏厥病證的統稱。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有載:「太子病血氣不時,交錯而不得洩,暴發於外,則為中害。精神不能止邪氣,邪氣積蓄而不得洩,是以陽緩而陰急,故暴蹶而死。」此段文字生動描繪了暴蹶的病機與臨床表現。
歷史淵源
暴蹶一詞首見於《史記》,記載戰國時期扁鵲診治虢國太子「屍厥」案,此為中醫史上對厥證的早期論述。後世醫家延用此名,如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中多次提到「暴厥」、「大厥」,其描述與暴蹶病證相似。
病因病機
暴蹶的核心病機為陰陽之氣不相順接,導致心神失守、清竅閉塞。具體可分為以下幾種:
- 氣血逆亂:情志驟變、大驚大恐使氣機逆亂,血隨氣逆,上壅清竅。
- 痰濁蒙竅:痰濕內盛,遇怒氣上衝,痰隨氣升,閉阻神明。
- 陽熱亢極:暑熱之邪或五志過極化火,燔灼氣血,擾亂神明。
- 陰竭陽脫:久病正虛,元陰元陽衰竭,陰陽離決而暴厥。
《黃帝內經》指出:「血之與氣,並走於上,則為大厥。」說明氣血上逆為重要致病因素。
臨床表現
暴蹶發病急驟,常見以下特徵:
- 突然昏倒,不省人事
- 面色蒼白或潮紅
- 四肢厥冷或抽搐
- 呼吸淺促或氣粗
- 脈象沉伏或洪大
根據《證治準繩》記載,暴蹶可表現為「忽然昏運,手足逆冷,肌膚粟起,頭面青黑,精神不守,錯言妄語」等症。
辨證分型
歷代醫家根據病機不同,將暴蹶分為數種:
- 氣厥:多由情志刺激引發,分實證與虛證。實證見突然昏倒,呼吸急促,脈沉弦;虛證見眩暈昏仆,面色蒼白,汗出肢冷。
- 血厥:因失血過多或血隨氣逆所致,可見突然昏厥,面唇蒼白,四肢顫抖。
- 痰厥:痰阻氣道引起,常伴喉中痰鳴,嘔吐涎沫。
- 暑厥:感受暑邪而發,伴高熱面赤,煩躁不安。
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要訣》指出:「暴厥者,卒然昏倒,不省人事,短時間不能甦醒。」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暴蹶以急則治標為首要,常用急救手法包括:
- 針刺人中、十宣等穴以開竅醒神
- 艾灸百會、氣海以回陽固脫
- 使用通關散吹鼻取嚏
待神志恢復後,再按證型施治:
- 氣厥實證宜疏肝理氣(如五磨飲子)
- 氣厥虛證宜補氣回陽(如四君子湯加味)
- 血厥宜養血活血(如人參養榮湯)
- 痰厥宜豁痰開竅(如導痰湯)
- 暑厥宜清暑開竅(如白虎湯加減)
《景岳全書》強調:「治厥之法,當先辨其虛實…實厥者,氣實而厥,形強色厲;虛厥者,氣虛而厥,形弱色憔。」
與相關病證辨析
暴蹶與其他厥證有所區別:
- 暴厥:強調發病急暴,與暴蹶常互稱
- 尸厥:表現為深度昏迷、狀若尸體
- 煎厥:因陰精虧耗,陽氣亢逆所致
- 薄厥:大怒導致血菀於上的特殊厥證
《醫學心悟》指出:「暴厥者,猝然而倒,較諸厥為尤甚。」說明其病情急重之特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