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暴厥耳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暴厥耳聾是中醫古籍所載之急性病證,其特徵為猝然昏厥伴隨聽覺喪失,屬「厥證」合併「耳聾」的急重證候。《內經》將其病機歸於「厥氣上逆,九竅閉塞」,清代張隱庵在《黃帝內經素問集注》中進一步闡釋:「內氣暴薄,外竅不通」,指出此證乃臟腑氣機逆亂,導致清竅失養的病理變化。
病機探微
根據中醫理論,暴厥耳聾的發生與下列關鍵機制相關:
- 氣血暴逆:情志劇變或外邪驟襲,致肝陽亢盛,氣血上沖巔頂,壅塞耳竅經絡。《靈樞·口問》云:「上氣不足,耳為之苦鳴」,氣血逆亂則耳竅失濡。
- 痰火蒙竅:平素痰濕內盛者,遇氣火相搏,痰隨氣升,閉阻耳部少陽經脈,《丹溪心法》稱「痰火鬱結,耳聾暴發」。
- 精脫腎虧:腎藏精而開竅於耳,《醫宗必讀》指出「精脫者耳聾」,若逢大驚大恐,腎氣驟泄,可致昏聵失聰。
證候特點
此證多見突發性,臨床表現包含兩大方面:
- 厥證表現:意識蒙昧、面色蒼白或潮紅、四肢厥冷,甚者僵仆不省人事。
- 耳聾特徵:雙耳或單耳聽力驟降,伴耳內脹悶感,或聞轟鳴聲(耳鳴如潮),其狀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述「耳聾候」之「卒聾」。
辨證論治
歷代醫家重視分型施治,主要證型與治法如下:
證型 | 病機 | 治法 | 代表方劑 |
---|---|---|---|
肝陽暴亢 | 情志激盪,風陽上擾 | 平肝潛陽,降火開竅 | 羚角鉤藤湯加石菖蒲、鬱金 |
痰火壅絡 | 痰熱膠結,阻塞耳竅 | 滌痰瀉火,通絡啟閉 | 黃連溫膽湯合通氣散 |
氣虛血瘀 | 氣機驟逆,脈道瘀阻 | 益氣活血,通竅復聰 | 補陽還五湯合通竅活血湯 |
經絡針砭
針灸治療重視調理少陽、厥陰經氣:
- 主穴:聽會(膽經)、翳風(三焦經)、太衝(肝經)
- 配穴:肝陽上亢加行間;痰熱加豐隆;腎虛加太溪。
典籍溯源
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「通評虛實論」首載此證,明代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區分「暴厥」與「耳聾」之關聯,強調「氣血並走於上」為致病核心。清代醫家更提出「開降相因」治法,如吳鞠通於《溫病條辨》運用「升降散」調暢氣機,為後世所宗。
此證反映中醫「整體觀」特色,透過辨識氣血陰陽之變,針對耳竅與臟腑的聯動關係施治,展現中醫學對急症處理的獨到見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