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暴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暴厥

定義
暴厥為中醫厥證之一,指因陰陽失調、氣血逆亂而致卒然昏仆、不省人事之急症。其發病急驟,患者多突然昏厥,喪失言語能力,古籍亦稱「暴蹷」。《素問·大奇論》云:「脈至如喘,名曰暴厥。暴厥者,不知與人言。」此處「脈如喘」形容脈象急促紊亂,為氣血敗亂之危候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逆亂:情志過極(如大怒、驚恐)或外邪驟襲,導致氣機驟然上逆,閉阻清竅。
  2. 痰濁壅塞:痰濕內盛之人,痰隨氣升,蒙蔽心神,可致突然昏厥。
  3. 陰陽離決:素體虛弱或久病耗損,陰陽失衡,陽氣暴脫或陰竭陽亢,發為暴厥。
  4. 瘀血阻絡:血瘀內停,閉阻脈絡,氣血不能上榮腦竅,亦可引發暴厥。
    《景岳全書》指出此證屬「血氣敗亂」,類似後世所稱「中風不語」之症,然暴厥涵蓋範圍較廣,未必皆為中風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突然昏倒,神志喪失,面色蒼白或赤紅,四肢厥冷或抽搐。
  • 兼症:或伴喉中痰鳴、口眼喎斜、汗出如油,脈象多見急疾(如促、疾脈)或沉伏。

鑒別診斷

  • 與中風區別:中風多伴半身不遂、口舌歪斜,暴厥未必見此,然部分中風重症可歸屬暴厥範疇。
  • 與癇證區別:癇證發作時有叫聲、吐沫、四肢抽搐,醒後如常人;暴厥無規律發作特徵,病情更急重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素問·調經論》:「血之與氣並走於上,則為大厥。」說明氣血上衝為病機關鍵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將暴厥歸為「尸厥」一類,強調邪閉心竅之危象。

治法參考
(註:此處省略具體治療建議,僅列傳統中醫思路)
歷代醫家主張急則開竅醒神,緩則調和氣血。如針刺人中、十宣,或予蘇合香丸、至寶丹等芳香開竅之品,再辨陰陽虛實調治。

相關條目
可參見「厥證」、「中風」、「暴蹷」等,以明異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