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暴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暴驚,又稱小兒暴驚,屬中醫兒科病證範疇,指小兒因外界突發刺激,驟然出現驚嚇、啼哭不止,甚則形氣欲脫之證。此病多見於氣質怯弱之幼兒,因其臟腑嬌嫩,神氣未充,易受外來驚擾而發病。
病因病機
暴驚之發,主因小兒「稚陰稚陽」、「心常有余而肝常不足」之生理特點所致。具體病機如下:
- 氣怯神弱:小兒心氣未盛,肝魂不穩,驟見生人、異物,或聞巨響、驟跌撲,致心神被擾,肝風內動。
- 氣逆痰聚:驚恐所傷,氣機逆亂,津液不布,凝而為痰,痰隨氣升,蒙蔽清竅,故見精神悶亂、啼哭驚叫。
- 陰陽失和:暴驚可致陰陽氣不相順接,甚則出現面色蒼白、肢冷氣促等陽氣欲脫之危象。
臨床表現
- 主證:突然驚惕哭鬧,神情慌亂,面色乍青乍白,四肢抽掣,或緊抱母身,甚則氣息急促、汗出肢冷。
- 兼證:或伴痰鳴氣粗、睡臥不寧,舌尖紅赤,指紋青紫。
辨證論治
治則:以鎮驚安神為主,佐以化痰、平肝、益氣。
-
秘旨安神丸(《幼幼集成》)
- 組成:人參、茯神、麥冬、山藥、龍齒、朱砂等。
- 功效:益氣養心,鎮驚安神,適用於氣虛神怯之暴驚證。
- 加減:痰盛者加膽南星、半夏;肝風動甚者加鉤藤、蟬蛻。
-
琥珀抱龍丸(《活幼心書》)
- 適用於痰熱內擾之暴驚,證見痰鳴氣粗、苔黃膩者,具清熱化痰、鎮驚息風之效。
-
針灸療法
- 取穴:百會、神門、印堂。
- 手法:淺刺輕捻,配合艾灸湧泉以引火歸元。
其他療法
- 推拿:清肝經、掐揉五指節、搗小天心,以平肝息風、寧心安神。
- 外治:朱砂塗敷勞宮、湧泉穴,或佩帶辰砂囊以辟穢鎮驚。
暴驚一證,古籍多載於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、《幼科發揮》等兒科專著,強調「驚則氣亂」之病機,治療注重調和氣血、安定神志。此證若反覆發作,需考慮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傷正,當從「調補肝腎」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