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暴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暴剛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暴剛」一詞用以描述個人性情過於剛強暴躁的特質,此概念最早見於《靈樞·五變》:「其人暴剛而肌肉弱者也。」意指個體氣性急躁剛烈,而形體肌肉卻相對薄弱,形成內外失衡的狀態。此類體質與情志的異常表現,可能進一步影響氣血運行與臟腑功能,成為疾病的潛在誘因。
從中醫體質學角度分析,「暴剛」之性多與肝氣亢盛相關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情志不遂或長期鬱怒,易致肝氣上逆、陽亢化火,表現為易怒、衝動或性情暴烈。此類體質者常伴隨脈象弦數、舌質偏紅、苔黃等熱象,嚴重時可能引發頭痛、眩暈、失眠等證候。
此外,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形神合一」,暴剛者雖性情強悍,但若肌肉弱小,則反映氣血不足或脾虛不運。脾主肌肉,為氣血生化之源,肌肉薄弱可能與脾失健運有關。肝氣橫逆乘脾,更易導致脾土受戕,形成「肝強脾弱」之證,進而出現食欲不振、肢體乏力等症狀。
在病理機轉上,暴剛體質若長期未加調攝,可能演變為「肝陽上亢」或「肝風內動」,甚至誘發中風等重症。歷代醫家亦指出,此類性情者應注重舒緩情志,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所載:「怒傷肝,悲勝怒」,提倡以平和之法調和過亢之氣。
綜上所述,「暴剛」不僅是性格特徵的描述,更隱含中醫對體質、臟腑及情志互動的深入觀察,成為辨證論治中不可忽視的參考要素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