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暴感咳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暴感咳嗽
暴感咳嗽為中醫病名,指因猝然感受外邪(尤以風寒為主)所致之咳嗽。其特點為發病急驟,病程短暫,多伴隨鼻塞、聲重等表證,然亦有部分患者僅見咳嗽而不顯著惡寒發熱,屬外感輕證。
病因病機
暴感咳嗽主要因正氣暫虛,腠理不密,風寒之邪乘虛侵襲肺衛而成。肺主氣司呼吸,外合皮毛,風寒外束則肺氣失宣,肅降失常,氣逆上衝而為咳嗽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形寒飲冷則傷肺」,指出外感寒邪與內傷冷飲皆可損及肺臟,誘發咳喘。此證雖屬外感,然邪淺病輕,未深入裡,故可見單純咳嗽而無明顯發熱惡寒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咳嗽驟作,咳聲重濁,痰白稀薄或少量泡沫痰。
- 兼症:鼻塞流清涕,咽癢或喉中聲重,舌苔薄白,脈浮緊或浮緩。
- 特點:多因氣候驟變或觸冒風寒誘發,症狀集中於肺衛表層,較少伴隨裡熱或虛損見證。
證候辨析
此證需與「風熱咳嗽」、「風燥咳嗽」鑑別:
- 風寒咳嗽:咳痰清稀,鼻塞聲重,苔白脈浮緊,屬寒象明顯。
- 風熱咳嗽:痰黃黏稠,口渴咽痛,脈浮數,為熱象偏重。
- 風燥咳嗽:乾咳少痰,咽乾鼻燥,多見於秋令,兼燥邪傷津之徵。
暴感咳嗽若未及時調治,風寒化熱或內傳於肺,可能轉為痰熱壅肺或慢性咳嗽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疏風散寒、宣肺止咳為原則,選方用藥宜輕清宣透,忌過用苦寒或收斂之品。
- 主方:
- 寧嗽化痰湯(《不居集》):適用於風寒外襲、肺氣不宣者,功在疏風散寒、化痰止咳,藥物多含杏仁、紫蘇、陳皮等宣降肺氣之品。
- 加減:
- 鼻塞甚者,加辛夷、蒼耳子通竅;
- 痰多胸悶,加半夏、茯苓化濕化痰;
- 若兼微熱,可佐少量柴胡、黃芩和解表裡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取列缺、合谷、肺俞等穴,針用瀉法以疏風宣肺。
- 推拿:推揉風池、風府以解表,按揉肺俞、膻中寬胸理氣。
古籍論述
- 《不居集》強調「暴感風寒」所致咳嗽,病位在表,治宜輕揚透散。
- 《景岳全書·咳嗽》指出:「外感之嗽,其來在肺,故必由肺以及他臟。」提示暴感咳嗽雖在肺衛,然失治可內傳影響他臟。
此證雖屬輕淺,然為外感咳嗽之常見類型,臨床需審證求因,區分寒熱,以達邪去咳止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