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暴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暴喘
暴喘,又稱馬脾風,首見於《中藏經》,為中醫急症名詞,指突發性氣逆喘促,來勢急驟。其病機多與肺氣壅滯、痰熱閉阻或外邪直犯相關,屬實喘範疇,臨床以呼吸急促、胸悶氣粗、甚則面青唇紫為特徵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襲肺:風寒或風熱之邪內侵,肺失宣降,氣道閉塞而發暴喘。
- 痰熱壅盛:平素痰濁內蘊,鬱而化熱,痰熱互結,上迫於肺,致氣機逆亂。
- 情志所傷:暴怒憂思,肝氣橫逆犯肺,肺氣上衝而作喘。
- 飲食積滯:食滯中焦,脾胃運化失司,濁氣上蒸於肺,引發急促喘促。
證候特點
- 實喘為主:喘聲高亢,呼吸深長,呼氣為快,伴胸脹、痰黏或喉中哮鳴。
- 兼證各异:
- 風寒閉肺者,多見惡寒、無汗、苔白;
- 痰熱阻肺者,常見痰黃稠、煩熱、舌紅苔黃膩;
- 肝氣犯肺者,多伴脅痛、情緒波動誘發。
經典論述
《中藏經》將暴喘歸於肺系急症,後世醫家進一步區分其與慢性喘證(如虛喘)之別。明代《症因脈治》指出:「暴喘多實,由邪閉氣道;久喘多虛,責之肺腎兩虧。」
治法方藥
根據病因辨證施治:
- 風寒閉肺:宜宣肺散寒,方用麻黃湯或華蓋散加減。
- 痰熱壅肺:當清熱化痰,方選桑白皮湯合黃連溫膽湯。
- 肝氣犯肺:需疏肝降氣,方取五磨飲子;若兼化火,佐以黛蛤散。
- 食積氣逆:治以消食導滯,方用保和丸合三子養親湯。
暴喘一證,貴在速治,遲則易耗傷肺氣,甚至轉為危候。歷代醫家強調「急則開閉,緩則固本」,初期以驅邪通閉為先,後期需調補肺脾,防其復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