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暴赤生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暴赤生翳

病證名,屬眼科疾患,以目赤暴發、癢痛劇烈、熱淚頻流、畏光羞明為主要特徵,常伴隨眼翳(角膜或結膜表層混濁)生成。本證發病急驟,多因風熱邪毒驟襲目繫,或臟腑積熱上衝所致,嚴重者恐礙視力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熱外襲:心、肝二經風熱壅盛,循經上攻目竅。風性善行數變,故發病迅猛;熱邪灼絡,則血瘀目赤。
  2. 臟腑內熱:嗜食辛辣或情志鬱火,致心肝火旺,火性炎上,燔灼眼目,化生翳障。
  3. 氣血失和:經絡瘀滯,津液不布,結為雲翳,甚則凝厚如膜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目赤暴作:白睛紅赤如血,或兼浮腫。
  • 癢痛交加:灼熱刺痛,澀癢難忍,羞明畏光。
  • 熱淚如湯:淚液黏熱,晨起眵多膠結。
  • 生翳障目:黑睛表層出現點狀、星芒狀混濁,或見白膜覆蓋。

治療方向

  1. 初期:疏風清熱

    • 銀翹散(《溫病條辨》):輕清透表,適用於風熱偏盛者,可加菊花、決明子以明目退翳。
    • 蘆根飲子(《醫宗金鑑》):側重清肺胃鬱熱,適宜兼見口渴煩熱者。
  2. 中期:瀉火鎮肝

    • 鎮肝丸(《眼科纂要》):以羚羊角、黃連清肝瀉火,石決明、青葙子平肝退翳,防風、薄荷祛風止癢。
  3. 外治法輔助

    • 劆洗法:以鋒針輕刺瞼內瘀血處,放惡血後以湯藥熏洗(如黃連煎水),袪瘀通絡。
    • 點眼藥:可選用熊膽眼藥水或珍珠明目液,清涼退赤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醫宗金鑑‧眼科心法要訣》指出:「暴赤生翳屬心肝,風熱上衝目痛澀。」強調內治當瀉火與祛風並行。
  • 《證治準繩》提及:「翳自熱生,如雲霧遮睛,急宜散血退熱。」提示熱鬱血分者需兼顧涼血散瘀。

本證須辨明風、熱、火之偏重,內外合治以速消翳障,若遷延失治,恐致翳厚難消,轉為宿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