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暴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暴病(暴疾)
暴病,又稱「暴疾」,指發病急驟、病情危重之病證,首見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。此類疾病多因外感邪氣迅猛,或內傷積損驟然發作,屬中醫「急證」範疇,與「痼疾」(慢性病)相對,亦涵蓋新感之急性病。
病因病機
-
外邪驟襲:
- 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侵襲,尤以戾氣、疫毒為甚,如《溫疫論》所述「疫者感天地之癘氣」,發病急暴。
- 風邪為「百病之長」,其性善行數變,易引絞痧、中風等暴病。
-
內傷突發:
- 情志過極(如大怒、大悲)致氣機逆亂,常見「薄厥」(氣血上衝,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)。
- 飲食勞倦驟傷臟腑,如暴飲暴食致「食厥」,或陽氣暴脫之「脫證」。
-
病理產物壅滯:
- 痰飲、瘀血內阻,若遇外觸或情志引動,可發為卒中、癲癇等急症。
臨床特徵
- 病勢迅猛:症狀突發,如高熱、神昏、肢厥、劇痛等,符合《靈樞·厥病》「真心痛,手足青至節,旦發夕死」之描述。
- 傳變迅速:易由表入裏,或直中臟腑,如小兒「急驚風」即因熱極生風,瞬息抽搐。
辨證分型(舉隅)
-
外感暴病:
- 傷寒直中:寒邪徑犯三陰,見猝然腹痛、肢冷。
- 溫病逆傳:溫邪由肺衛直陷心包,驟見神譫舌絳,屬「衛氣營血」傳變之急速者。
-
內傷暴病:
- 氣血暴脫:如「血崩」或大汗亡陽,脈微欲絕。
- 痰火擾神:猝然狂躁、罵詈不避親疏,多因痰火鬱結驟發。
治療原則
- 急則治標:以針刺、放血等外治法治其標,如「十宣放血」救卒中閉證。
- 祛邪為先:外感暴病重在透邪,用藥峻猛(如白虎湯清氣分大熱);內傷暴病需固脫(如獨參湯回陽救逆)。
暴病之辨治,貴在察機速效,需明辨病位、病性,結合四診合參,方能「隨證治之」。古醫籍如《傷寒雜病論》對「卒病」之論述,可為臨證重要參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