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暴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暴崩
病證名,出自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一,指婦女非行經期間,陰道突然大量出血之症。此症來勢急驟,出血量多,若不及時處治,易致氣隨血脫,甚而危及生命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暴崩多與肝、脾、衝任二脈失調有關,主要病因如下:
- 暴怒傷肝:情志過激,肝氣橫逆,疏泄失常,致血失所藏,衝任不固,血妄行而下。
- 氣虛下陷:脾主統血,若素體氣虛,或勞倦過度,脾氣虧損,統攝無權,血不歸經而暴下。
- 跌僕損傷:外傷或產後不慎,損及衝任脈絡,血絡破裂,血溢脈外。
辨證論治
暴崩屬急症,首當止血防脫,待血勢稍緩,再辨其因,施以調治。
-
急救止血
- 十灰散:以涼血止血為主,適於血熱妄行或肝鬱化火之暴崩。
- 獨參湯:大補元氣,益氣固脫,適用於氣隨血脫、面白汗出者。
-
分型論治
- 肝鬱血溢:暴怒後出血量多、色深紅、伴胸脅脹痛,治宜疏肝解鬱、止血調經,方用逍遙散加香附炭、青皮。
- 氣虛下陷:出血量多、色淡質稀、氣短懶言,治宜益氣升提,方用舉元煎(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升麻、炙甘草)。
- 跌僕傷絡:外傷後驟然下血、夾瘀塊,治宜補血化瘀,方用八珍湯加三七末,或雲南白藥以散瘀定痛。
相關條目
暴崩與「血崩」相似,然血崩泛指經血暴下,涵蓋範圍較廣;暴崩則特指發病急驟、出血量大者,屬血崩之急重證候。
延伸探討
中醫古籍《傅青主女科》進一步指出,暴崩不止者,當注重「補氣攝血」,尤重脾腎二臟,如重用黃耆、山茱萸等固澀之品。此外,針灸可取隱白(脾經井穴)、大敦(肝經井穴)以止崩調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