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鮑姑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鮑姑(約西元309-363年),名潛光,晉代著名女針灸家,東海郡(今山東省境內)人氏。其父鮑靚為南海太守,兼通道教煉養之術;其夫葛洪乃晉代丹鼎派代表人物,所著《肘後備急方》載有多項中醫急救技術。鮑氏精研灸法,尤擅長於艾灸療疾,其術與葛洪醫學著述相得益彰,對晉代灸療學發展具深遠影響。
據《鮑姑祠記》等文獻記載,鮑姑承家學而精醫道,於艾灸運用別具心得。其灸法特色主要體現於三方面:其一,重視腧穴配伍,常取背俞穴與募穴相配,循「俞募配穴法」調理臟腑氣機;其二,精準掌握灸量,依《黃帝內經》「補陽宜灸,瀉熱宜刺」原則,針對虛寒證候施以化膿灸,藉灸瘡激發正氣;其三,改良艾絨製作,精選陳年艾葉,搗篩去渣,製成鬆緊適宜之艾炷,使熱力滲透均勻。
《肘後備急方》所載灸法急救術,如「灸肘後治卒死」、「灸百會治屍厥」等法,相傳即融會鮑姑臨床經驗。其中「隔蒜灸治癰疽」一法,運用蒜片作為介質施灸,既增強溫通之效,又避免直接灼傷皮膚,後世尊為「鮑姑灸法」之代表。此法取蒜辛溫走竄之性,協同艾火溫陽散結之功,對陰疽流注等證尤具顯效。
鮑姑行醫事跡見載於《羊城古鈔》,謂其常於廣東羅浮山一帶採藥施灸,尤以治療贅瘤、疣瘢聞名。相傳其善用「線香灸」治療皮膚疣疾,取細艾條懸灸患處,以溫熱刺激疏通局部經絡。此術式後經演變,成為現代溫針灸與雷火灸之雛形。
在學術傳承上,鮑姑將灸法與葛洪「以毒攻毒」思想相結合,開創「瘢痕灸」治頑疾之先河。《外臺秘要》轉引其法,以局部發泡灸治療頑固性痺證,體現「刺絡拔罐」與「灸法」結合之早期形態。其所用灸材除艾絨外,尚結合嶺南特色草藥如九里香、雞屎藤等製成藥艾,增強溫經透絡之效。
鮑姑灸術深契《靈樞·官能》「針所不為,灸之所宜」之旨,對後世灸療發展影響深遠。宋代竇材《扁鵲心書》推崇灸法培元固本之功,其學說實遙承鮑姑溫補學術思想。明代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更明確記載「鮑仙姑灸治瘰癧法」,足見其術歷千載仍為醫家所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