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豹文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豹文刺

刺法名:豹文刺為中醫針刺技法之一,屬《靈樞·官針》所載「五刺」法門。其法側重於血脈調理,主以刺絡出血為手段,臨床上用於疏導經絡壅滯,尤擅化解血瘀之證。

操作特點
豹文刺的施行,需在患處四周(前後左右)審視血脈走行,以毫針或多針淺刺,令血脈絡道受激而出血。其名源於術後體表留下的散在血點,狀若豹斑紋理,故稱「豹文」。此法強調「中脈為故」——針尖需準確觸及血絡,方能引血外出,達至通滯之效。

理論依據
《內經》明言此法「取經絡之血」,與「心主血脈」之臟象理論相應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「血實宜決之」,豹文刺正是此原則的具體實踐,透過直接疏泄血絡,調節心脈氣血亢盛或瘀阻狀態。

臨床應用

  1. 血瘀證候:如局部青紫腫痛、經脈拘攣,或因氣滯血瘀所致胸痹。
  2. 熱壅血絡:癰腫初起、丹毒等熱邪纏結血分之證,刺血可泄熱解毒。
  3. 心系病證:古人認為「心之應也」,凡血脈失暢引發的煩躁、舌黯等症,可配伍本法。

與其他刺法異同

  • 絡刺(九刺之一):單刺淺表小絡,出血量少,偏重泄邪。
  • 讚刺(十二刺之一):多針直入直出,重在反覆刺激患處。
    豹文刺則兼綜區域性多針與血脈定位,更具疏通經絡全局之意。

學術延伸
後世醫家將豹文刺與「刺血療法」結合,拓展用於急症(如中暑、高熱)或痼疾(如頑固性頭痛)。明代《針灸大成》更記載以三棱針施豹文刺,增強破血逐瘀之力,體現刺法工具的演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