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抱陽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抱陽廓乃中醫眼科八廓理論之重要組成部分,其名源於《眼科龍木論》,歷代醫家對其定位與內涵各有發揮,形成以下主要學派見解:
一、火廓學說(《醫宗金鑑》體系) 此派主張抱陽廓即為火廓,屬手少陰心經所主。《醫宗金鑑·眼科心法要訣》明言:「心與小腸相表裏,依附於陽」,故稱抱陽。心屬火臟,其氣通於目,火廓病證多現眥部赤脈纏繞、灼熱刺痛,與心火亢盛或小腸積熱相關。臨床常從清心瀉火、導赤下行論治。
二、命門學說(《張氏醫通》體系) 張璐於《張氏醫通》卷八提出異論,認為「命門之府為火廓,又名抱陽廓」。此說將抱陽廓與命門相火聯繫,強調相火溫煦目竅之功。若命門火衰,則目失溫養而現視物昏渺;相火妄動則可致瞳神緊小。治療當以調補命門為樞紐,或溫養或潛鎮。
三、震雷廓學說(陳達夫六經體系) 近代陳達夫在《中醫眼科六經法要》中創新性地將抱陽廓與震卦相配,歸屬少陽經絡。震卦象徵雷動之陽,與少陽樞機之氣相應。此派注重少陽風火對目系的影響,凡見目赤羞明、翳膜浮嫩者,多從少陽郁火論治,方選柴胡劑加減。
理論淵藪與學術演變 八廓理論肇始於《黃帝內經》目臟相關思想,至《銀海精微》始確立八廓配屬。抱陽廓的多元詮釋,實質反映中醫臟象學說的發展軌跡——從《內經》「心主火」到金元「命門學說」,乃至明清「卦象配屬」的哲學深化。現代研究顯示,不同學說對應的臨床證候群各具特徵,可互為補充。
病機與辨證精要 抱陽廓病變的共性特徵在於「陽氣失司」,具體又可分:
- 陽亢證:目赤腫痛、胬肉攀睛,舌紅脈數
- 陽郁證:視物昏暗、眼瞼沉重,弦脈明顯
- 陽虛證:冷淚時下、視物變形,脈沉遲 歷代驗方如瀉心湯、滋腎通幽丸、柴胡退翳散等,皆體現對抱陽廓病機的差異化處理。
此理論體系至今仍指導着針灸取穴(如選用心俞、命門、風池等穴)與推拿手法(重點施術於頭部少陽經區域),展現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