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抱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抱膝
抱膝為中醫骨傷科常用之器械名稱,主要用於髕骨骨折整復後之固定,見載於《醫宗金鑑‧正骨心法要旨》卷八十七,又名「行箝」。其構造與應用方式體現中醫「動靜結合」之治療原則,既能穩固患處,又不致完全限制氣血運行,促進骨折癒合。
形制與材質
傳統抱膝多以竹篾或鐵絲編製成圓形框架,亦有以彈性橡皮條製作者。其主體為一略大於髕骨周徑之圓圈,圓圈四周延伸四根短足,整體以棉紗布纏裹,避免堅硬材質直接壓迫皮膚。此設計符合中醫「外固定需柔韌適形」之理念,既維持固定效果,亦減少對局部經絡之壓迫。
使用方法
髕骨復位後,將抱膝圓圈套於髕骨邊緣,使四足分置膝關節內外側,再以繃帶縛於預先墊有軟布之木板上。木板通常橫置於膕窩處,與抱膝形成拮抗之力,限制膝部屈伸活動,防止髕骨再次移位。此固定法尤重「鬆緊得宜」,需使患處穩定而不阻氣血,亦呼應《正體類要》「束骨不可太緊,恐傷營衛」之訓。
中醫理論依據
髕骨古稱「連骸骨」,屬腎所主。《醫宗金鑑》指出,其骨折多因跌仆撞擊,導致「骨斷筋傷」,氣滯血瘀。抱膝之固定,不僅在於維持解剖位置,更有助於「束骨利關節」,使筋脈逐步復位,配合內服活血化瘀、續筋接骨之劑(如復元活血湯、正骨紫金丹),達到「骨正筋柔,氣血以流」之效。
與現代醫學之異同
現代骨科常以石膏或鋼針固定髕骨骨折,而抱膝之特點在於「彈性固定」,允許微動以避免關節僵化,此與中醫「筋喜柔不喜剛」之觀念相符。然其適用性仍限於無嚴重移位之骨折,體現中醫「辨證施治」之靈活思維。
綜觀之,抱膝為中醫外治法中兼具實用性與理論深度之器械,其設計藴含對筋骨平衡與氣血運行之深刻理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