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抱輪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抱輪紅

證名。指黑睛(角膜)與白睛(球結膜)交界處出現環狀赤帶的病證,又稱「赤帶抱輪」或「烏輪赤白睛抱紅」。此名首見於元代醫家倪維德所著《原機啟微》,為中醫眼科常見症候之一,與現代醫學所稱「睫狀體充血」相似。

病因病機
抱輪紅多因肝肺兩經實熱上攻,或陰虛火炎,虛火上燔目絡所致。具體可分為以下兩類:

  1. 實熱證
    • 肝火亢盛:肝開竅於目,肝經鬱熱或情志化火,可循經上擾目竅,迫血外溢,致赤脈纏繞黑睛。
    • 肺熱壅盛:肺主氣,若肺火熾盛,氣機壅滯,可致白睛血絡瘀阻,出現環狀充血。
  2. 虛火證
    • 肝腎陰虛:陰液虧損,虛火內生,燔灼目絡,血行不暢而發赤帶。
    • 久病傷陰:如瞳神緊小症(虹膜睫狀體炎)或黑睛疾患(角膜炎)遷延不癒,耗傷陰津,導致虛火上炎。

臨床表現
患眼黑睛周邊白睛呈暗紅色或紫紅色環狀充血,赤脈細密纏繞,可伴隨羞明流淚、睛珠疼痛、視物昏矇等症狀。若屬實熱者,赤色鮮紅,兼見口苦咽乾、脈弦數;虛火者則赤帶晦暗,時輕時重,伴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。

相關疾病
中醫認為,抱輪紅常見於以下眼疾:

  • 瞳神緊小症(相當於虹膜睫狀體炎):因肝腎陰虛或風濕熱邪上攻,致黃仁(虹膜)腫脹,血瘀絡阻。
  • 聚星障(角膜炎):黑睛生翳,風熱或濕熱蘊結,牽連白睛深層血絡。
  • 火疳(鞏膜炎):白睛裡層結節紅赤,多與肺熱或陰虛火旺相關。

辨證論治
治療需分虛實,總以清熱涼血、滋陰降火為原則:

  • 肝肺實熱:可用《龍膽瀉肝湯》加減,清瀉肝火;肺熱盛者佐以《瀉白散》。
  • 陰虛火炎:方選《知柏地黃丸》或《滋陰降火湯》,滋腎陰而引火歸元。
  • 血瘀絡阻:若赤帶晦滯日久,宜活血通絡,如加當歸、赤芍、丹參等化瘀之品。

古籍文獻
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提及:「烏輪赤暈,刺痛浮漿,此肝熱毒深,郁滯鏤結。」強調肝熱與局部氣血瘀滯的關聯;《審視瑤函》亦載:「赤帶抱輪,內障之漸」,指出此症與內眼疾病發展的潛在聯繫。

抱輪紅作為外候,須結合整體脈證審因論治,反映中醫「五輪辨證」中風輪(黑睛)與氣輪(白睛)病變的相互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