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葆光道人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葆光道人
葆光道人,一說為北宋人,亦有考證指其為明代眼科醫家,生平詳情雖已不可考,然其於中醫眼科領域之貢獻,則見於傳世著作《眼科龍木論》(亦稱《葆光道人秘傳眼科龍木論》)。此書成於1575年,共十卷,以問答形式系統性闡述眼科證治,分為七十二問,涵蓋眼病之病因、病機、辨證及治法,為古代眼科專著之重要文獻。
學術特色與貢獻
- 辨證施治三法
葆光道人主張眼疾須循「辨證施治」之原則,提出「三法」體系:- 內治法:依臟腑陰陽虛實,選用方藥調理。如肝火上炎致目赤腫痛,予龍膽瀉肝湯;肝腎陰虛之視物昏花,則用杞菊地黃丸加減。
- 外治法:包含薰洗、點眼藥等,如以黃連水洗眼清熱解毒,或配合散劑外敷。
- 手術療法:詳述「鉤割針鐮」之術,針對倒睫、胬肉攀睛等疾,強調術前須明辨經絡氣血,並列舉禁忌與操作要領,反映當時外科技術之發展。
-
七十二問體系
書中將眼疾歸納為七十二類,每問均列症狀、病機與處方。例如:- 「瞳神乾缺」一症,歸因於肝腎陰虧或虛火上炎,治宜滋陰降火,方用知柏地黃丸。
- 「暴盲」之證,分氣滯血瘀與氣血暴脫兩型,前者以通竅活血湯,後者急投獨參湯回陽固脫。
-
五輪學說之應用
葆光道人繼承《銀海精微》之「五輪學說」,將眼部分屬五臟:- 肉輪(胞瞼)屬脾,如針眼(麥粒腫)多因脾胃濕熱,治以清脾散。
- 血輪(兩眥)屬心,赤脈傳睛者,宜瀉心火,方選導赤散。
- 氣輪(白睛)屬肺,白睛溢血者,用桑白皮湯清肺涼血。
- 風輪(黑睛)屬肝,聚星障(角膜病變)需疏肝祛風,如蟬花散。
- 水輪(瞳神)屬腎,內障眼病常從補腎入手,如駐景丸。
-
重視針灸與經絡
書中載有眼周穴位針刺法,如攢竹、睛明治目赤痛;並強調「開導法」(放血療法)對實熱證之急效,顯見其融合針藥之思路。
歷史影響
《眼科龍木論》不僅總結宋明以前眼科學術,更對後世《審視瑤函》《目經大成》等專著深具啓發,其中手術技法與辨證框架,至今仍為中醫眼科臨床所參酌。葆光道人之名,遂與中醫眼科發展緊密相繫,成為該領域之代表性醫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