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保宜大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保宜大夫
保宜大夫為金、元時期醫官名,隸屬太醫院,係當時醫散官中品秩最高者。金代時,保宜大夫官階為從四品上;元代更將其提升至從三品,顯見其於宮廷醫療體系中之重要地位。
官制沿革與職能
金、元兩代承襲唐宋醫官制度,設散官以區分醫者等級。保宜大夫作為高階醫散官,除協助太醫院統籌醫政外,亦負責帝王、宗室及重臣之診療,並參與醫學典籍編纂與醫術傳承。其職責涵蓋內科(大方脈)、針灸、婦科(女科)、幼科(小方脈)等領域,需精通《黃帝內經》、《傷寒論》等經典理論,並熟稔脈診、方劑配伍等實務。
醫術背景與學術要求
金元時期醫學流派興盛,如劉完素之「寒涼派」、張從正之「攻邪派」、李杲之「補土派」等,皆影響官方醫學教育。保宜大夫除需通曉傳統「四診八綱」,亦須掌握當時盛行之「五運六氣」學說,以因應疫病防治與節氣調養需求。元代更重視醫官考核,保宜大夫須通過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等經典試題,並具備臨症實效,方得晉升。
註:醫散官制度至明代逐漸廢止,然保宜大夫等職稱仍為研究中古醫學與官制之重要參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