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保學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保學醫:古代中醫教育職官考述
保學醫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齊太常寺所設之醫官職稱,專司醫學知識傳授,屬早期官方醫學教育體系之重要角色。其設置反映南北朝時期醫事制度漸趨專業化,並為後世太醫署、醫學博士等制度奠定基礎。
歷史淵源與職能
南齊(479–502年)沿襲前代醫政體制,於太常寺下設保學醫,掌「傳授醫術」之責。太常寺主祭祀禮樂,兼管醫療機構,保學醫既需通曉醫理,亦須熟稔經方典籍,其職能包括:
- 醫學講習:以《黃帝內經》《神農本草經》等經典為教材,教授陰陽五行、臟象經絡等理論,並指導方藥配伍與針灸技法。
- 醫術考覈:南北朝醫學教育強調「師承授受」,保學醫需審核生徒習業成效,確保其臨症能力符合官方標準。
- 典籍整理:參與校勘醫籍,如《肘後備急方》等當世驗方集,保留晉唐間醫學經驗。
學術背景與中醫理論特徵
保學醫所授內容,深植於傳統中醫理論架構:
- 臟腑辨證:以《內經》為本,注重五臟六腑氣化功能之平衡,教學中強調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斷思維。
- 經絡學說:結合《針灸甲乙經》所載腧穴與針法,傳授經脈循行與疾病傳變規律。
- 藥物性味:依《本草經集注》分類法則,講解藥物四氣五味、升降浮沉之理,指導臨症用藥。
制度沿革與影響
保學醫之設,上承秦漢「醫工長」、下啟隋唐「太醫署」制度。隋代後,太醫署置醫學博士、助教等職,分科教學更趨細密,然其「官師合一」模式,仍可見保學醫遺緒。此制亦反映中醫教育早期「政教合一」特質,醫學知識傳授與官僚體系緊密結合。
綜觀之,保學醫作為南北朝醫學教育之關鍵職官,不僅維繫漢晉醫術傳承,更為唐宋以降官方醫學教育體系提供範式,於中醫史具承先啟後之地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