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保順大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保順大夫
歷史沿革
保順大夫為金、元兩代太醫院所設醫散官名,專司宮廷醫事,隸屬中央醫療體系。金代時,保順大夫官階定為從五品;至元代,官階提升至從四品,反映其臨床職權與地位之擴張。此官職之設置,體現金、元政權對醫術官制化的重視,並延續唐宋以來「醫官分階」之傳統。
職能與醫學背景
保順大夫掌理皇室貴族之診療,兼督太醫院教習與藥材甄選。其職責需精通中醫經典理論,如《內經》《傷寒論》,並熟稔針灸、方劑、脈診等實務。元代醫政改革後,更需涉獵蒙醫、回回醫等多元療法,以應皇室健康需求。
官制與醫學體系關聯
金元醫官制度深受「儒醫」思潮影響。保順大夫之晉升,除考核醫術,亦需通曉儒家典籍,符合「醫儒相通」之社會價值。元代太醫院進一步將保順大夫納入「十四階醫散官」系統,強化其於官療體系中的專業定位,並影響明清太醫院職官設計。
學術價值
此官銜反映金元時期中醫「理論與制度並進」之特色。當時醫家如劉完素、張從正等學派爭鳴,保順大夫作為官方代表,既需掌握寒涼攻邪等新興學說,亦須調和傳統經方與宮廷保健需求,成為中醫官學發展之關鍵環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