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保壽粹和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保壽粹和館
保壽粹和館為北宋徽宗政和四年(公元1114年)所設立之宮廷醫療機構,專司宮人疾病診治。其淵源可追溯至唐代太醫署下設之「患坊」,該機構主要為宮廷當差人員提供醫治。宋代沿襲此制,並進一步完善,遂有保壽粹和館之設。館內配置良醫若干,醫術精湛,專責宮廷女性之健康調理與疾病療癒。
中醫理論與保壽粹和館之職能
- 宮人體質調養
依據中醫「因人制宜」之原則,保壽粹和館醫者必先辨明宮人之體質陰陽虛實,再施以相應治法。宋代宮廷女性多居深閨,易受氣鬱血滯之擾,故館中醫者常以疏肝解鬱、調和氣血為要,方如逍遙散、四物湯等,皆為當時所重。 - 婦科疾病診療
中醫婦科素有「調經為先」之說,館中醫者對月經不調、帶下等疾尤為擅長,治法多兼顧健脾益腎、活血通絡。如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所載之溫經湯,即為調理衝任虛寒之經典方劑,或為保壽粹和館所用。 - 藥膳食療之應用
宋代宮廷重視食療養生,保壽粹和館或融合「藥食同源」之理,以燕窩、阿膠等滋補之品調配藥膳,助宮人益氣養血。此舉契合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,強調平昔調攝以預防疾病。 - 針灸與外治法
除方藥外,館中醫者亦善用針灸、推拿等外治法。如灸關元以溫補下焦,針三陰交以調理肝脾腎,皆為婦科常用之法。宋代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之腧穴理論,或為其施術依據。
歷史背景與醫政特色
保壽粹和館之設,反映宋代醫政之細密化。徽宗時期,宮廷醫學機構分工愈趨專精,此館與太醫局、翰林醫官院並立,顯見對宮人健康之重視。館中醫者不僅需通曉《內經》《傷寒論》等經典,更須熟稔婦科專著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,方能應對宮廷醫療需求。
此機構之存在,亦體現中醫「上工治未病」之理念,透過日常調養與即時診療相結合,確保宮人安康。其運作模式,可視為宋代宮廷醫學「分科診治」之縮影,對後世醫事制度影響深遠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