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董西園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董西園(1711年-1785年),清代醫家。字魏如,浙江杭州人。幼年習儒業,旁通琴棋詩畫。後因母親年邁,乃棄儒經商事母,患羸疾,攝養日久,乃究心醫學,遂精岐黃術,治多所驗,驗則援筆記錄。後採輯古今醫家之論,參以己之30年臨診心得,纂成《醫級寶鑒》(一作《醫級》)十卷(1775年)。書後附醫論若干篇名《無問錄》,內容涉及臟腑、雜症、用藥法等。另著有《治瘄全書》。

董西園在《醫級寶鑒》中提出了“三焦”學說,認為三焦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,並將三焦分為上、中、下三焦。上焦包括心肺,中焦包括脾胃,下焦包括肝腎。三焦之間相互聯繫,共同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。

董西園還提出了“五行生克”學說,認為五行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之間相互依存、相互制約。在人體中,五行對應五臟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),五臟之間相互影響、相互協調。

董西園的醫學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,至今仍有借鑑意義。

以下是《醫級寶鑒》中關於“三焦”學說的部分內容:

“三焦者,上焦、中焦、下焦也。上焦者,肺之所主也;中焦者,脾胃之所主也;下焦者,腎之所主也。三焦者,通行之道,無所不通,無所不達。上焦者,通於肺,肺主氣,氣通則上焦通;中焦者,通於脾胃,脾胃主運化,運化則中焦通;下焦者,通於腎,腎主水,水通則下焦通。三焦通則氣血流通,百病不生;三焦不通則氣血不暢,百病叢生。故曰:三焦者,百病之關鍵也。”

董西園的“三焦”學說為後世中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