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保生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《保生銘》探微:中醫養生要旨闡釋

《保生銘》相傳為唐代藥王孫思邈所述,載於《道藏》第五百七十一冊,全文以七言韻文形式,系統闡述中醫養生之道。其內容涵攝起居調攝、飲食禁忌、情志修養等範疇,體現"治未病"的核心思想,現就中醫理論角度解析如下:

一、起居養生要訣 銘文強調"睡不若高枕"符合《黃帝內經》"臥則血歸於肝"之理,低枕有利氣血暢行。所述"平明欲起時,下床先左腳"暗合經絡學說,左為陽升之始,晨起先動左腳可助陽氣生發。"每夜法腳臥"即還陽臥法,能固攝腎氣,此與《諸病源候論》"引導腎氣"之說相合。

二、飲食調養智慧 "飲酒忌大醉"闡明酒性剽悍易傷肝膽,《本草綱目》指出"少飲則和血行氣"。對五味節制之論尤其精闢:"酸味傷於筋"源於《素問》"酸走筋,筋病無多食酸";"咸多促人壽"則因咸入腎過度反傷真陰,與《千金要方》"咸則骨氣勞"呼應。

三、導引吐納術法 "食了行百步,數將手摩肚"實為導引術與摩腹法結合,《抱樸子》謂"食後行百步,以手摩腹"能助脾運化。"但能七星步"乃道家步罡踏斗之法,通過特定步伐調動經氣,類同《黃庭經》所述"三步九迹"養生術。

四、情志調攝之道 "忍辱為上乘"體現"肝主謀慮"的中醫情志觀,《醫方類聚》云:"怒傷肝,忍可養性"。"思慮最傷神"印證《靈樞》"心怵惕思慮則傷神"理論,過思損傷心脾之氣。

五、時令養生奧義 "春夏任宣通,秋冬固陽事"遵循《內經》"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"法則。春夏季節氣機外發,宜疏泄通達;秋冬季節陽氣內藏,《壽親養老新書》強調此時當"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"。

文中"獨臥是守真"體現房中養生思想,《養性延命錄》稱之為"節慾保精";"每去鼻中毛"則屬《諸病源候論》"養生方導引法"中的清竅術。

此銘文將中醫藏象理論、經絡學說、氣化理論與道家養生術融合,其"慎靜最為貴"的核心思想,與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"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"的養生最高境界一脈相承,實為唐代以前養生經驗的系統總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