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保康大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保康大夫
保康大夫為金、元時期太醫院所設之醫散官名,屬當時醫官體系中階級較高者。金代醫官制度承襲前朝,並加以細分,其中保康大夫位列從四品,官階排序為「保宜大夫」居上,「保康大夫」居中,「保平大夫」居下,三者皆隸屬太醫院,職司宮廷醫療、醫政管理及醫學教育等務。元代沿襲此制,並調整官品,保康大夫升至從三品,地位僅次於保宜大夫,反映元代對醫官體系之重視。
在中醫學術層面,金元時期為醫學流派紛呈之時代,尤以「金元四大家」為代表。保康大夫作為官方醫官,除需精通《黃帝內經》、《傷寒論》等經典,亦須熟稔當時盛行之學說,如劉完素之「寒涼派」、張從正之「攻邪派」、李杲之「補土派」及朱震亨之「滋陰派」。此職位可能涉及審定醫方、指導太醫局學生,或參與編纂醫書,如《聖濟總錄》等官修典籍,以統整醫學理論與臨床經驗。
此外,保康大夫之職能或與元代「醫學提舉司」相關,該機構掌理醫戶考校、地方醫官選拔,以及監督藥材貢賦。元代重視中西醫藥交流,太醫院亦吸收回回醫藥等外來醫學知識,保康大夫於此背景下,可能兼具融會多元醫學體系之責。其官銜品秩與太醫院使、同知等職並列,顯示其在宮廷醫療體系中具核心地位,且需具備深厚脈法、方劑與針灸功底,以應皇室及百官診療之需。
歷史文獻如《金史·百官志》、《元史·選舉志》皆載有其官品沿革,而元代《衛生寶鑒》等醫籍亦反映當時醫官臨證思維,可間接推知保康大夫於中醫理論與實務結合之角色。此官職制度亦體現傳統中醫「醫政合一」之特色,即醫學專業與官僚體系密切相連,為研究中古時期醫學史與官制之重要課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