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保健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保健灸:中醫養生之術

保健灸的定義與源流

保健灸乃中醫養生防病之重要法門,以艾火刺激特定腧穴,激發人體正氣,達到扶正祛邪、強身健體之效。此法自古以來即為醫家所推崇,最早可追溯至《黃帝內經》,其後歷代醫籍皆有記載。

《千金要方》明確提出:「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,勿令瘡暫差,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。」說明古人在當時已認識到持續施灸對於預防外邪侵襲、增強體質的重要性。此法尤其強調「化膿灸」的應用,通過局部輕微傷口的持續刺激,達到調動人體衛氣、培補元氣的作用。

保健灸的理論基礎

保健灸之效用基於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與經絡腧穴理論。中醫認為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,保健灸通過溫熱刺激,激發經氣運行,調和氣血陰陽,從而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。

艾草性溫,善走十二經,具有溫經散寒、通絡止痛、回陽固脫之效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「艾葉能灸百病。」艾火之熱力配合艾草藥性,透過特定穴位輸入體內,可有效調整臟腑功能,促進氣血流通。

常用保健灸穴位

古代醫家經過長期實踐,總結出多個具有強身健體功效的穴位,其中最為常用者包括:

足三里(胃經合穴)

《醫說》云:「若要安,三里莫要幹。」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,位居膝下三寸,具有健運脾胃、補益氣血、扶正祛邪之功。明代醫家張景岳稱其為「長壽之穴」。

關元(任脈)

關元位於臍下三寸,為人身元氣匯聚之所。《難經》稱其為「生氣之源」。灸此穴可大補元陽,溫腎固本,尤適於陽氣不足、體質虛寒者。

氣海(任脈)

位臍下1.5寸,為「氣之海」,具有益氣固脫、溫補下焦之效。《針灸資生經》將其與足三里並列為保健要穴。

膏肓俞(膀胱經)

位於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,自古為防治諸虛百損之要穴。《千金要方》特重此穴,認為灸膏肓俞可治「贏瘦虛損」。

此外,神闕(臍中)、命門(第二腰椎下)、大椎(第七頸椎下)等穴亦常被用於保健灸法。《扁鵲心書》尤重關元與命門相配,認為「保命之法,灼艾第一」。

保健灸的歷史演變

保健灸法隨時代演進不斷發展完善。晉唐時期,以化膿灸為主,強調「勿令瘡暫差」,即保持灸瘡不癒以達持續刺激之效。此種方法在《千金要方》及《外臺秘要》中均有詳細記載。

宋元以降,醫家開始探索更為溫和的灸法。《針灸資生經》提出:「若要安,丹田、三里莫要幹。」將關元(丹田)與足三里並列為保健要穴,反映當時對溫和灸法的重視程度提高。

明代醫家進一步發展出間歇灸法,《醫學入門》記載:「一年四季各灸一次,元氣坚固,百病不生。」說明當時已有定期施灸以養生的觀念。

保健灸的現代應用

現代中醫繼承並發展傳統保健灸法,在穴位選擇和施灸方法上更加多樣化。除傳統穴位外,現代亦常選用:

  • 三陰交(肝脾腎三經交會)
  • 中脘(胃之募穴)
  • 腎俞(腎之背俞穴)
  • 湧泉(腎經井穴)

施灸方法亦有溫和化趨勢,如:

  • 溫和灸:以艾條懸灸,使局部溫熱而不致燙傷
  • 隔物灸:以薑片、蒜片或鹽等物隔灸,增強特定療效
  • 艾盒灸:使用專門灸盒,便於多穴同時施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