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保健按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保健按摩

保健按摩,又稱保健推拿,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旨在透過手法刺激經絡、穴位及皮部,以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、平衡陰陽,從而達到強身健體、預防疾病之效。其理論根基於中醫整體觀念,認為人體氣血運行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手法施治可促進氣血流通,調整臟腑機能,符合「治未病」之養生原則。

中醫理論與保健按摩

中醫認為,按摩手法能透過「調氣」與「治神」發揮作用:

  1. 調暢氣血:按摩直接作用於經絡,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經絡不通,病生於不仁,治之以按摩」,透過推、按、揉等手法,可促進氣血運行,改善局部滯澀。
  2. 激發經氣:穴位為氣血輸注之處,如摩擦腎俞穴可溫補腎陽,按揉足三里能健脾和胃,此即《靈樞》所云「通其經脈,調其血氣」。
  3. 協調陰陽:手法輕重緩急對應陰陽屬性,如輕柔手法(如摩法)屬陰,可鎮靜安神;重刺激手法(如點按)屬陽,能醒腦開竅。

常用手法與應用

保健按摩手法多樣,依部位與目的選擇適宜操作:

  • 浴面法:以手掌摩擦面部,循足陽明胃經路線,刺激地倉、迎香等穴,助氣血上榮,改善面部循環,古稱「干浴」,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。
  • 摩腹法:以掌心緩摩腹部,順時針為瀉(如消食導滯),逆時針為補(如溫養脾腎),契合《厘正按摩要術》「腹為五臟之總」之說。
  • 擦腰法:橫擦腰骶部至熱透為度,重點於命門、八髎等穴,可激發督脈與膀胱經之陽氣,適用於虛寒腰痛。

與臟腑關聯

中醫強調手法與臟腑相應,如:

  • 摩腹健脾:脾主運化,腹為脾之野,摩腹能助脾升清,改善腹脹、便溏。
  • 擦腰益腎:腰為腎之府,擦腰可溫腎陽,對應《千金要方》「腎腑常暖」之養生要旨。

保健按摩自古納入養生體系,如《莊子·外物》載「吹呴呼吸,吐故納新,熊經鳥申」,結合導引與按摩以延年。其操作簡便,重在持之以恆,透過日常施行,可維持經氣周流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之養生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