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保和大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保和大夫

保和大夫為宋、金、元三代醫官職稱之一,屬醫散官體系,其職責與品階隨朝代更迭有所演變,反映當時官方醫療體系的制度與中醫職官的地位。

宋代保和大夫

宋代設翰林醫官院(後改稱翰林醫官局),掌管宮廷醫事及醫官銓選。保和大夫隸屬其中,官階為正七品,主要負責皇室貴族及文武百官的醫療事務,並參與醫學教育與醫書編纂。宋代醫官制度嚴謹,職稱分為大夫、郎、醫效等數級,保和大夫屬中等品階,其職能除臨床診療外,亦涉及醫政管理,體現宋代「儒醫並重」的官方醫學特質。

金代保和大夫

金代醫官改隸太醫院,保和大夫品階提升至正五品,顯示金朝對醫學的重视。此時太醫院統籌全國醫事,保和大夫不僅服務宮廷,更參與地方醫療事務的監督,如疫病防治、藥材徵集等。金代醫學受宋影響,但融合北方民族療法,保和大夫的選拔亦注重實用醫技與理論兼備。

元代保和大夫

元代繼承金制,保和大夫仍屬太醫院,品階進一步升至正四品,反映元代醫官地位的提高。元代太醫院權責擴張,統管醫學教育、醫籍整理及地方醫官考核,保和大夫多由資深醫者擔任,需精通漢醫經典與蒙古醫學經驗。此時中醫與回醫、藏醫交流頻繁,保和大夫的職務亦可能涉及多元醫療體系的協調。

中醫專業背景下的職能內涵

保和大夫作為官方醫官,不僅需具備扎實的中醫理論基礎(如《內經》《傷寒論》),亦須熟悉方劑學、針灸與脈診技術。宋代以降,其職責常與「校正醫書局」相關,參與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等官修醫典的編校,推動中醫藥的標準化。此外,金元時期醫家學派紛起(如寒涼派、補土派),保和大夫的學術背景可能反映當時主流醫學思想,並影響太醫院的教學方向。

歷史意義

保和大夫一職的演變,體現宋至元中醫官制的系統化,以及朝廷對醫學的管控與扶持。其品階提升反映醫者社會地位的變化,而職能範圍的擴大,則見證中醫在多元文化下的融合與發展。此官稱至明代後漸被其他職稱取代,然其於醫史上的角色,仍為研究古代醫療體系的重要線索。

(參見:翰林醫官院、太醫院、金元醫學流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