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保安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保安郎

歷史沿革
保安郎為宋代醫官職銜之一,隸屬於翰林醫官院,屬醫散官階,品秩為從七品。宋代醫官制度體系嚴密,翰林醫官院掌朝廷醫事,凡御醫、地方醫官選拔及醫學教育皆歸其統轄。保安郎作為中階醫官,需通曉醫理,兼備臨症經驗,其職責涵蓋診治宮廷人員、參與醫學著述編修,或外派至地方督導醫政。

職能與醫術背景
宋代醫官考核嚴格,保安郎須通過「方脈科」「針灸科」等專業試選,熟稔《黃帝內經》《傷寒論》等經典。其臨床範疇以內科(大方脈)為主,兼涉婦人科(帶下醫)、小兒科(小方脈)等,用藥需遵循朝廷頒佈的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,注重方劑配伍與證型辨治。

與中醫體系的關聯
保安郎官階反映宋代「儒醫」地位提升,醫者不僅需精於技術,更需涉獵經史。翰林醫官院制度間接推動中醫學術系統化,如《聖濟總錄》等官修醫書,皆由醫官院主持編纂。保安郎參與其中,對脈學、方劑學的規範化具有貢獻,亦體現中醫「官學傳承」特色。

補充說明
宋代醫散官分階細密,保安郎之上有保安大夫(正七品),之下有醫痊郎(正八品),形成晉升體系。此制度影響後世元、明醫官職稱,並強化中醫「以醫入仕」的傳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