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保安大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保安大夫乃宋、金、元三代醫官職銜之一,隸屬古代醫政體系,其品階與職權隨朝代更迭而異。
職官沿革與品秩
-
宋代
- 保安大夫初設於宋代,為翰林醫官院轄下散官,屬大夫階中最末等,品秩為正七品。此職由前朝「西陵錦使」改制而來,主司宮廷醫療事務,兼理醫政考覈。
- 宋代醫官分級嚴密,除保安大夫外,尚有「和安大夫」「成全大夫」等,形成階序分明的醫職體系。
-
金代
- 金代沿襲宋制,然品級提升至正五品,改隸太醫院管轄,職責擴及中央與地方醫事管理,反映金代對醫政的重視。
-
元代
- 元代進一步拔擢保安大夫至正四品,仍屬太醫院,職權涵蓋御藥調配、醫官薦舉等。元代太醫院統攝全國醫政,保安大夫參與制定醫藥律令,如《元典章》中醫藥規範,顯示其地位提升。
中醫職官體系的特色
古代醫官制度將醫術與仕途結合,保安大夫的品級變遷,反映各朝對醫者權責的調整:
- 宋代以醫官院為核心,強調技術官僚化;
- 金元則強化太醫院權責,使醫官介入行政,如元代設「廣惠司」,由太醫院督導回醫與漢醫交融。
- 此職亦涉及「醫教合一」,如元代太醫院下設醫學提舉司,保安大夫或參與醫學教育與考選。
名詞與中醫學的關聯
「保安」一詞寓「護養安康」之義,契合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。宋代以降,醫官稱謂常綴以「安」「和」「保」等字(如和安大夫、保和大夫),體現中醫重視調和陰陽、固護正氣的理念,與《內經》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相呼應。
綜觀之,保安大夫不僅為官職名,亦折射古代中醫與政制互動的歷史脈絡,其品階變化背後,隱含醫學在傳統社會中地位的浮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