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胞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胞阻

胞阻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》,指婦女妊娠期間,因氣血失調或衝任不暢所致之腹痛,屬「妊娠腹痛」範疇。《金匱要略》云:「婦人妊娠,腹中㽲痛,當歸芍藥散主之。」即點明胞阻以腹部綿綿作痛為主要表現,其病機多與肝脾失調、血虛胞脈失養,或寒凝氣滯、脈絡受阻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血虛胞阻
    孕後陰血下聚養胎,若素體氣血不足,或脾胃虛弱而化源匱乏,致血虛不足以濡養胞脈,引發腹痛。其痛多綿綿不休,按之痛減,伴面色蒼白、心悸眩暈,舌淡脈細弱。
  2. 氣滯胞阻
    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或胎體漸大使氣機壅滯,導致衝任氣血運行不暢,不通則痛。症見脹痛走竄、時發時止,胸脅滿悶,脈弦。
  3. 寒凝胞阻
    孕後陽氣內虛,外感寒邪,或過食生冷,寒氣客於胞脈,血脈拘急而痛。表現為小腹冷痛、得溫則舒,畏寒肢冷,苔白滑,脈沉遲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以調和氣血、疏利衝任為原則,依證型遣方:

  • 當歸芍藥散(《金匱要略》):
    治血虛兼水濕之胞阻,以當歸、芍藥養血和營,白朮、茯苓健脾滲濕,澤瀉利水,川芎調血行氣。
  • 逍遙散加減
    適用於肝鬱氣滯之胞阻,以柴胡、當歸疏肝養血,白芍柔肝止痛,佐白朮、茯苓健脾以防肝氣乘脾。
  • 艾附暖宮丸
    針對寒凝胞阻,以艾葉、香附溫經散寒,吳茱萸、肉桂暖宮止痛,配合四物湯基礎養血調經。

古籍論述

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要訣》進一步闡釋:「妊娠腹痛名胞阻,須審其因虛實推。」強調需分虛實論治,虛者補益,實者疏泄,不可妄用攻伐傷胎。此外,《景岳全書》亦提及「胎氣不安,小腹疼痛者,多由血熱或氣逆所致」,補充熱擾胞宮之病機。

胞阻一病,反映中醫對妊娠生理與病理的整體觀,臨床需細辨氣血寒熱,以護胎元為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