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胞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胞轉
胞轉,又稱妊娠小便不通,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首見於隋代巢元方所著《諸病源候論·卷四十》。此證主因妊娠期間胎氣壅滯,壓迫膀胱,致水道不利,小便排出受阻,屬「妊娠病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學認為,胞轉多與妊娠後氣血運行失調相關:
- 胎氣上逼:孕後胞宮逐月增大,若胎體位置偏下,或孕婦素體中氣不足,無力承托胎元,致使胎壓膀胱,阻礙水道。
- 腎虛膀胱氣化不利:腎主水液,司二便。若孕婦腎陽虧虛,膀胱氣化失常,則小便難行;或陰虛內熱,灼傷津液,亦令溲溺艱澀。
- 肝鬱氣滯:情志不暢,肝失疏泄,氣機鬱結,影響三焦水液運行,加重小便不通。
臨床表現
妊娠期間突發小便點滴難出,或閉塞不通,小腹脹急疼痛,甚則坐臥不安,可伴胸悶氣短、面色晄白等症。
古籍論述
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妊娠之人,胞轉逼迫,小便不通。」強調胎體壓迫為主要病機。後世醫家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進一步闡述,認為此證「由熱氣鬱於胞內」,提出虛實寒熱之辨。
治療原則
以通利水道為主,佐以益氣升提或溫補腎陽,依證型選方:
- 氣虛胎陷:用補中益氣湯加減,升舉胎元。
- 腎陽不足:選腎氣丸化裁,溫陽化氣行水。
- 肝鬱化熱:取丹梔逍遙散合導赤散,疏肝清熱通淋。
附:相關術語
- 轉胞:同義詞,強調「胞系繚戾」之病機(膀胱屈曲不順)。
- 子淋:妊娠小便頻數澀痛,屬淋證範疇,與胞轉之「閉」有別。
此證需與西醫「妊娠期尿瀦留」相參,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氣化功能,非單純局部壓迫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