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胞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胞蒸

胞蒸為中醫「二十三蒸」之一,首見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骨蒸候》,其記載:「胞蒸,小便黃赤。」此症歸屬於虛勞熱病範疇,多因陰虛內熱、臟腑虧損,或熱邪蘊結下焦所致。

病機與證候特點

胞蒸主要涉及「胞」與「膀胱」功能失調。中醫理論中,「胞」泛指下焦藏精與主司排泄的器官,如男子精室、女子胞宮(子宮),亦與膀胱氣化相關。虛勞久病或熱邪留滯,導致陰液耗傷,虛火內熾,或濕熱下注,皆可引發此症。其典型症狀為小便黃赤,伴隨尿道灼熱、少腹脹悶,甚則腰痠乏力、潮熱盜汗等虛勞骨蒸之象。

病因探析

  1. 陰虛火旺:久病傷陰,腎陰不足,虛火內擾胞絡,灼傷津液,故見小便短赤。
  2. 濕熱蘊結:飲食不節或外感濕熱,下注膀胱,氣化不利,濕與熱搏,發為胞蒸。
  3. 勞倦傷脾: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水穀精微不得輸布,反化濕濁,鬱久化熱,流注下焦。

與其他蒸病的區別

「二十三蒸」為古代對虛勞發熱的分類,各蒸病位不同。如「骨蒸」以骨髓熱感為主,「皮蒸」見皮膚灼熱,而胞蒸專責下焦病變,以小便異常為辨證關鍵。

典籍補充

《外臺祕要》進一步闡述胞蒸可兼見「遺瀝失精」,提示腎氣不固之虛象;《醫宗金鑑》則強調「胞熱」與心火下移有關,因心與小腸相表裏,熱邪循經下趨,加重小便赤澀。

綜而言之,胞蒸反映中醫對虛勞熱病的細緻辨證,其治療需依病機選方,如滋陰降火選用知柏地黃丸,清利濕熱則以八正散加減,臨證需結合脈舌詳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