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胞脹不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胞脹不下

胞脹不下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見於清代黃興德所著《胎產集要》。其病因主要為產後敗血(瘀滯之惡露)流入胞中,致使胞衣脹大難下,屬「胞衣不下」之特殊證型。

病機探析

中醫認為,胞衣(胎盤)正常娩出有賴氣血通調,若產時氣虛血瘀,或寒凝胞脈,敗血阻滯胞絡,則胞衣失於濡潤而黏滯難脫;瘀血內積胞中,更可致胞體脹大,形成「胞脹不下」。此證與常規「胞衣不下」之差異,在於兼見「脹滿」之候,強調瘀血壅滯之病機關鍵。

證候表現

除胞衣久滯不下外,患者多伴小腹脹痛拒按、惡露量少色紫暗、或夾血塊,舌質黯滯、苔薄白或薄黃,脈象沉弦或澀。此類證候反映氣滯血瘀、胞脈不通之病理特點。

治法與方藥

歷代醫家多參照「胞衣不下」之治法,以活血化瘀、溫通行滯為主。

  1. 內服方劑
    • 生化湯加減:方中當歸、川芎活血,桃仁化瘀,炮薑溫經,可酌加益母草、川牛膝以增強逐瘀下行之效。
    • 失笑散合芎歸湯:蒲黃、五靈脂祛瘀止痛,配合當歸、川芎調血,適用於瘀阻胞脹之痛甚者。
  2. 外治輔助
    • 古法以艾灸關元、氣海等穴,助陽氣溫通胞脈;或針刺三陰交、合谷,調氣活血促胞衣排出。

古籍參考

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提及:「胞衣不下,因氣血虛弱,或瘀血壅滯者,當分虛實治之。」胞脹不下屬瘀滯實證,治需側重破瘀,然須辨明有無兼夾氣虛,以免過攻傷正。

此證體現中醫「血瘀致脹」之理論,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其寒熱虛實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