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胞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「胞臟」乃中醫婦科重要生理名詞,首載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・妊娠病諸候》,其卷四十二明確指出:「胞臟者,子宮是也。」此概念與現代解剖學之子宮相對應,然中醫理論賦予其更深刻的生理病理內涵。

在經絡體系中,胞臟與衝任二脈關係密切。《靈樞・五音五味》云:「衝脈、任脈皆起於胞中」,足見其為婦女生殖機能之根本。衝脈為「血海」,任脈主「胞胎」,二者共同調節月經週期與孕育功能。李時珍《奇經八脈考》進一步闡述:「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,故有子」,揭示胞臟功能與天癸、經絡之互動關係。

臟象學說中,胞臟雖未列於五臟六腑,然其與腎、肝、脾三臟功能相繫。《素問・上古天真論》謂「腎主蟄,封藏之本」,腎精充盈則胞臟得養;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以協調月經;脾統血液,使血不下溢。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・婦人規》特重「胞宮藏泄」機制,指出「經血之行,止必有時,此胞臟開闔之常度也」。

病理方面,《諸病源候論》列舉「胞臟氣虛」、「胞絡損傷」等病機。宋代陳自明《婦人大全良方》發展出「胞脈瘀阻」、「胞宮虛寒」等證型,並載:「若血氣不足,胞臟挾寒,則令萎燥不營。」明代《醫林繩墨》更提出「胞衣不下」、「胞轉」等急症,反映古代醫家對胞臟病變認識之細微。

臨床術語衍生方面,古籍有「胞門」(《金匱要略》)、「子處」(《神農本草經》)、「血室」(《傷寒論》)等別稱,然所指範疇略有差異。如「血室」一詞,張仲景用以描述熱入血分的病位,後世醫家則有「肝為血室」、「衝為血室」等不同詮釋,唯胞臟始終為其解剖基礎。

歷代醫家對胞臟形質亦有探討,《格致餘論》描述其「形如合缽」,明代《類經圖翼》則繪有女子胞形態,與現代子宮解剖近似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・婦科心法》總結曰:「胞臟者,乃養胎藏經之所」,完整概括其主月經與孕育之雙重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