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胞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胞臟,中醫名詞。出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二。即子宮。詳該條。

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二:“胞臟者,女子胞中之臟也。其位在下,其形如囊,其色如肉,其氣如血,其味如腥,其數如月,其主如子。其病有五:一曰胞漏,二曰胞滿,三曰胞閉,四曰胞痛,五曰胞腫。其治有五:一曰補胞,二曰固胞,三曰通胞,四曰利胞,五曰消胞。其法有五:一曰補以四物湯,二曰固以四君子湯,三曰通以四逆散,四曰利以五苓散,五曰消以大黃附子湯。”

胞臟,即子宮。子宮是女性生殖器官之一,位於下腹部,呈倒置的梨形,前面是膀胱,後面是直腸,左右是輸卵管和卵巢。子宮壁由三層組織構成:外層是子宮漿膜層,中層是子宮肌層,內層是子宮內膜層。子宮內膜層會隨著月經週期而發生周期性的變化,以利於受精卵著床和發育。

子宮是孕育生命的重要器官,它能夠提供胎兒生長發育所需的空間和營養,並且能夠保護胎兒免受外界的傷害。在妊娠期間,子宮會不斷增大,以容納日益成長的胎兒。分娩時,子宮會收縮,將胎兒和胎盤排出體外。

胞臟是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,它與女性的健康和生育息息相關。因此,女性朋友們一定要重視對子宮的保養,避免不良習慣和疾病的侵襲,以保障自身的健康和生育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