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胞移熱於膀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胞移熱於膀胱
定義與出處
「胞移熱於膀胱」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首見於《素問·氣厥論》,原文載:「胞移熱於膀胱,則癃,溺血。」此論述闡明了癃閉(小便不通)與溺血(尿血)的核心病機之一,指胞中之熱邪轉移至膀胱,導致膀胱氣化失常、津液耗傷或血絡受損的病理變化。
中醫臟腑與病機解析
- 膀胱的生理功能
中醫認為,膀胱屬「六腑」之一,為「州都之官」,主司貯藏津液與排泄尿液。其氣化功能依賴腎陽的溫煦及三焦水道的通調。若膀胱受熱邪侵擾,津液被灼,則氣化失司,排尿異常;若熱邪迫血妄行,則絡傷血溢。 - 胞與膀胱的關係
「胞」在中醫理論中有多重涵義,可指「子宮」(女子胞)或「精室」(男子胞),亦廣義泛指下焦臟腑。此處「胞移熱」意指下焦胞宮或精室之熱邪,因臟腑相鄰、經脈相通(如足少陰腎經絡膀胱),熱邪循經下傳,內陷膀胱。 -
熱邪致病特點
- 癃閉(小便不通):熱邪灼耗膀胱津液,導致尿液濃縮、水道澀滯;或熱壅氣機,使膀胱氣化不利,出現小便點滴難出(癃)、甚則閉塞不通。
- 溺血(尿血):熱邪熾盛,損傷膀胱血絡,迫血妄行,症見小便帶血,色鮮紅或伴灼痛,屬「血熱妄行」之證。
臨床延伸與辨證要點
-
相關證候辨識
- 濕熱下注膀胱:除癃閉、溺血外,兼見尿頻急痛、舌紅苔黃膩,屬濕熱膠結,治法宜清熱利濕,方如八正散。
- 陰虛火旺傷絡:若熱久傷陰,可見血尿反復、口乾咽燥,治宜滋陰降火,方選知柏地黃丸。
-
與其他病機鑑別
- 腎虛膀胱不約:多見小便失禁或遺尿,屬腎氣不固,與熱邪無關。
- 瘀血阻滯:尿血夾紫暗血塊、刺痛,舌暗瘀斑,治當活血化瘀。
經典理論與發展
《素問》提出此論後,後世醫家進一步闡發。如《類經》注釋:「胞,子宮也,在男子則為精室。」明代張景岳強調,胞熱內傳可因相火妄動或情志化火所致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則將「溺血」分虛實,實者責之膀胱熱盛,虛者關乎脾腎不固。
總結
「胞移熱於膀胱」揭示了中醫「臟腑相傳」的病理規律,其病機關鍵在於熱邪下迫、氣血兩傷,臨床需辨明熱之輕重、兼夾病邪(如濕、瘀),方能精準施治。此理論至今仍指導血尿、淋證等疾病的辨證,體現中醫整體觀與病機傳變的動態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