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胞衣先破難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胞衣先破難產
定義
胞衣先破難產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指孕婦於臨產前或產程初期,胞衣(胎膜)過早破裂,導致羊水流失過多,產道乾澀,胎兒轉動困難,引發難產。此症屬「產難」範疇,古籍又稱「胞破難產」或「胎澀難產」,多與產婦氣血虛弱或產程處理不當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氣血虛弱,胞衣失養:
孕婦平素氣血不足,胞衣薄而脆弱,胎兒轉動時易受損破裂。《婦人良方》提及:「血氣虛則胞衣薄,兒轉動觸之而破。」氣血虛者,津液不充,羊水早泄後產道失潤,胎兒難以滑降。 - 產前過早用力,損傷胞衣:
產婦未待胎位正而下腹過早用力(坐草太早),或用力過猛,迫使胞衣破裂。《臨產須知》指出:「坐草早,用力狠,胞破久則血水乾涸。」此時羊水流盡,產道枯澀,胎兒滯留難下。
證型與治法
-
氣血兩虛型:
- 主證:胞衣先破後陣痛微弱,產程延長,產婦面色蒼白,神疲乏力,舌淡脈細弱。
- 治法:益氣養血,潤滑產道。
- 方藥:
- 加味芎歸湯(當歸、川芎加熟蜜一兩):方中當歸補血活血,川芎行氣開鬱,熟蜜潤燥增液,共奏助產之功。
- 加味八珍湯(八珍湯加丹參、益母草):八珍湯(四君子湯合四物湯)補氣血,丹參活血通絡,益母草促進子宮收縮,適用於氣虛血虧甚者。
-
氣滯血瘀型(兼證):
- 主證:胞破後產道澀滯,腹痛劇烈但胎兒不下,脇腹脹滿,舌暗或有瘀斑。
- 治法:理氣活血,潤胎催生。
- 方藥:可於補氣血方中酌加枳殼、香附等行氣藥,或少量冬葵子滑胎。
古籍論述
《張氏醫通》強調:「胞破血竭,產戶乾焦,非潤燥無以滑胎。」指出津液耗傷為關鍵病機,治療首重滋潤。《醫宗金鑒》亦載:「胞破宜速產,遲則氣血枯。」提示此症需及時干預,以防母子俱損。
中醫機理分析
胞衣屬中醫「衝任」所司,與肝腎及氣血密切相關。氣血充盛則胞衣厚韌,反之則易破;羊水為陰液所化,津血不足時,羊水早泄,胎失濡潤。故治法以補氣養血為本,佐以潤燥行氣,標本兼顧以助胎兒娩出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