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胞衣不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胞衣不下,又稱“息胞”,是指胎兒娩出後,胎盤經過較長時間不能娩出者。
胞衣,又稱胎衣、胎盤。胎盤是胎兒與母體進行物質交換的器官,由胎膜、羊水、胎兒附屬物等組成。胎盤在妊娠中期形成,附著在子宮壁上,與胎兒相連。胎兒娩出後,胎盤會隨之脫落,並在產婦宮縮的作用下排出體外。
胞衣不下是產後常見的一種異常情況,多發生在產後24小時內。其主要原因是產婦氣血虛弱,或因產程過長、用力過度,導致氣血耗損,無力將胎盤排出。此外,寒凝、血瘀等因素,也可導致胞衣不下。
胞衣不下可分為氣虛、寒凝、血瘀三種類型。
氣虛胞衣不下:多由產婦稟賦素弱,元氣不足,或產程過長,用力過度,分娩後氣血雙虛,無力送出胞衣而致。症見胞衣不下,少腹微脤,按之不痛,惡露量多,面色蒼白,喜熱畏寒,心慌氣短,自汗,舌質淡,苔薄白,脈浮無力等。
寒凝胞衣不下:多由產婦受寒,或產後受涼,寒邪凝滯胞宮,阻礙胞衣排出所致。症見胞衣不下,小腹冷痛而拒按,惡露較少,其色或淡或黯。面色青白,心煩急躁。舌質淡,苔薄白,脈沉遲或緊。
血瘀胞衣不下:多由產後惡露不暢,或產後出血過多,導致胞宮內血瘀,阻礙胞衣排出所致。症見胞衣不下,小腹疼痛,堅硬有塊而拒按,惡露甚少。面色紫黯,自覺腹滿,上沖心胸。舌質紫,脈細澀。
胞衣不下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產後併發症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引起一系列嚴重後果,如產後出血、感染、子宮內膜炎等。因此,產婦在分娩後,一定要注意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,如果出現胞衣不下,應及時就醫治療。
胞衣不下是中醫婦科常見病證之一,其病因病機較為複雜,臨床表現多種多樣,治療方法也因證而異。在治療上,除了辨證施治外,還應注意以下幾點:
- 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- 保持外陰清潔,勤換衛生巾。
- 適當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- 多喝溫開水,保持大便通暢。
- 定期複查,以防病情加重。
如果出現胞衣不下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