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胞衣不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胞衣不下

病證名
胞衣不下,又稱胞衣不出息胞息胎胎衣不出胎衣不下兒衣不出胞脹不下,最早記載於《經效產寶》卷上。指胎兒娩出後半小時以上,胎盤仍未能自然排出之病症。此證多因產婦氣血失調、瘀阻胞脈,或感受外邪所致,中醫依其病因病機,分為氣虛、血瘀、寒凝三大證型。
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虛型
    因產婦素體氣血虛弱,或產程過長耗氣傷力,致使氣血虧虛,無力推胞外出。胞宮收縮失司,胞衣滯留不下。
  2. 血瘀型
    產時離經之血未盡,瘀血阻滯胞脈,氣血運行不暢,胞衣與宮體黏滯難分。
  3. 寒凝型
    臨產或產時感受寒邪,寒性凝滯,令氣血運行遲滯,胞衣因寒凝而不得下。

辨證論治

  1. 氣虛胞衣不下

    • 症見:少腹微脹,觸之有塊卻柔軟不堅,按之無痛感;陰道出血量多、色淡質稀;伴頭暈心悸、氣短神疲、面色㿠白。
    • 治則:補氣養血,佐以溫補胞宮。
    • 方藥人參養營湯(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茯苓、熟地、當歸等),益氣生血,助胞衣排出。
  2. 血瘀胞衣不下

    • 症見:小腹劇痛、拒按,觸之堅硬成塊;陰道出血量少,血色紫黯夾血塊。
    • 治則:養血活血,化瘀通胞。
    • 方藥生化湯(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炮薑、炙甘草)合益母膏,化瘀溫通,促胞衣分離。
  3. 寒凝胞衣不下

    • 症見:小腹冷痛如絞,得熱稍緩,胞宮硬滿;出血量少色黯;面色青白,畏寒肢冷。
    • 治則:溫經散寒,化瘀下胞。
    • 方藥黑神散(熟地、當歸、肉桂、乾薑、甘草等)加牛膝川芎益母草,以黃酒為引,增強溫通之力。

輔助療法

  • 針灸:取合谷(手陽明大腸經,具推動氣血之效)、三陰交(足太陰脾經,調肝脾腎三經氣血),施以補瀉手法,助胞衣排出。
  • 外治:古法以艾灸關元穴或熱敷小腹,溫通胞脈。

備註
胞衣不下屬產後急症,若久滯不下,恐致血崩或感染。中醫強調「虛者補之,瘀者行之,寒者溫之」,然臨證須審因辨治,必要時結合現代醫學處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