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胞衣不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胞衣不出

胞衣不出,又稱「胞衣不下」或「息胞」,為產後常見病證之一,屬中醫婦科範疇。此病名最早記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三,指產後胎盤未能自然娩出,或僅部分排出,滯留胞宮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稱之為「息胞」,強調其病機與氣血運行失調、寒凝胞絡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胞衣不出的發生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:

  1. 氣虛血弱:產婦素體氣血不足,或因產程過長、失血過多,導致氣血耗損,無力推送胞衣娩出。
  2. 寒凝胞宮:產後感受寒邪,或素體陽虛,寒凝血瘀,阻礙胞宮收縮,致胞衣滯留。
  3. 氣滯血瘀:產時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或惡露排泄不暢,瘀血內阻,胞絡不通,胞衣難以剝離。

臨床表現

主症為產後半小時至一小時內,胞衣未能自行娩出,或僅有部分排出,常伴隨以下兼症:

  • 氣虛證: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、小腹隱痛、惡露量多色淡。
  • 寒凝證:小腹冷痛拒按、惡露紫黯有塊、肢冷畏寒。
  • 血瘀證:小腹刺痛、惡露不暢或量少色黯、舌質紫暗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以「虛者補之」「寒者溫之」「瘀者行之」為大法,根據證型選方:

  • 氣虛型:常用方如《傅青主女科》之「補中益氣湯」加減,以大補元氣、升提助運。
  • 寒凝型:選「生化湯」合「黑神散」溫經散寒、化瘀下胞。
  • 血瘀型:以「牛膝散」或「脫花煎」活血祛瘀、通絡下行。

此外,針灸可選三陰交合谷等穴以調氣活血;古法亦有用「熨臍法」以溫通胞絡。歷代醫家如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強調,若胞衣久滯,需防「血暈」等變證,當及時辨治。

此病證與西醫「胎盤滯留」相類,然中醫治法重在整體調理,以恢復氣血陰陽平衡為本。